给孩子最恰当的“挫折教育”

时间:2018-09-27

    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抗挫折能力不强,他们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总是第一时间向旁人求助,或干脆选择“消极面对”——不是任性哭闹,就是推脱、逃避责任。家长在责怪孩子脆弱的同时,似乎又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他们创设过面对挫折的机会吗?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自然也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从来不缺少关怀与呵护,也从不缺乏鼓励与表扬;唯一缺乏的,就是与失败有关的体验。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这位“成功之母”,却往往被家长以爱的名义驱逐。身边所见的大部分家长,只要孩子一遇到难题。就会想方设法提供帮助。殊不知,正是家长这种看似“无私”的爱,让孩子变得愈加脆弱。

    想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要懂得放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处理一些事情了;但他们遇到困难时,总喜欢找父母帮忙,觉得这样做最为省时省心。这时,父母要狠下心说“不”,要让孩子自己尝试,以避免他们产生依赖心理。即使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如果提出的时间或场合不对,也不能应允。家长可以趁这个机会告诉孩子,向别人提出请求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需求,还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随便答应孩子的请求,就是让他们认识到“遭遇拒绝”是生活的常态。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打着‘爱’的旗号,剥夺孩子实践的机会”,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做家务就急忙阻止,怕他们受伤,也怕耽误学习的时间。有的家长总是将“你不会做,别动,我来”作为口头禅,替孩子包办一切。孩子自然也就乐享其成,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关爱”。从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如此一来,他们就会变得灰心、一蹶不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解决难题。

    还有些家长“包办”了教师布置的所有手工作业,孩子只需要在作品完成后拍照就行,美其名曰“节约时间”。可这样做真的对吗?缺少实践锻炼的孩子,往往缺乏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也很弱。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做,家长在一旁稍加指点,并适时鼓励。要告诉他们:“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勇敢地展现自己的创意吧!”    家长要告诉孩子,成长的路上从来都是“风景与险峰并存”,要让孩子学着承担责任。男孩孙云涛和同伴由于一时贪玩,刮花了小区里的两辆汽车。他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先是带他登门致歉,然后对孩子说:“车是你刮花的,你要负责。我可以暂时替你垫付修车费,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你要用自己的劳动偿还这笔费用。”引导孩子主动认识自己的过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开始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吧!凡事让孩子自己做,而不是过度保护、过分宠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才会真正成长。


摘自《教师博览·文摘版》2018年总第2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