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教育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

时间:2018-09-27


陈建翔

    在我看来,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有“父亲教育”“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实施父性教育,前提是父亲自己先教育自己。所以,更广义的父性教育也包括父亲的自我教育。

    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这是培育孩子完整人性的基础。可惜,现在许多家庭太缺少父性教育。所以,许多家庭教育都是母性教育在支撑着。这就是许许多多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发展不健全、家庭生活不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亲与母亲在孩子教育的方式上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特点。与男女性别的特质大体是对应的。

    我们一般在比较男女性别特质差异的时候,容易把它理解成“阳刚”与“阴柔”的差别,因此也容易认为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差异在于一个偏刚性,一个偏柔性,故有“严父慈母”之说。这固然有道理,但还不全面。更为本质的概括其实是“天父地母”。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特点是老子说的“徽”(《道德经》:“故常有,欲以观其徽”).徼就是具体有形,所以母性教育实在厚重、细致体贴;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特点是老子说的“妙”(《道德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就是博大无形,所以父性教育空虚开阔、不拘小节。如果说母性教育的特质是“地之徽”,那么父性教育的特质就是“天之妙”。

    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精华,达到空灵与实在的完美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

当下中国现实的问题是父性教育严重缺失,而过于实在、容易焦虑、容易多动的妈妈则不断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造成母性教育过多、过强,父性教育过少、过弱。本来就不平衡的局面,现在变得更加偏斜。中国的孩子成长得比较憋屈,许多孩子胸无大志、不成大器、没有主心骨;许多男孩子有“女性化”倾向,女孩子更有“柔弱化”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源于家庭教育空间狭小、气度不够。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意识等问题与之相联系。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性格偏颇、偏激,包括自卑、自闭、恋母情结、性别错乱、反社会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深刻影响孩子学习、交往等成长的各个方面,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而日显严重。

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融合了无限与有形、尊严与慈爱,同时兼备了广博的空间形式和实在的具体内容,就拥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摘自《婚姻与家庭》2018年总第5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