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将至拒做“宅娃”

时间:2018-09-27


  

  “宅文化”知多少

    “宅文化”起源于日本,那些对动漫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又被称为“御宅族”。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

    “宅文化”是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电动玩具等给当时的孩子以强烈的刺激,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更喜欢“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中。尽管这种“宅文化”一兴起就频频遭到“与社会脱节”等各种指责,但“宅文化”在全世界似乎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

“宅娃”炼成记

如今,“宅”再也不是年轻男女的专属了。适逢假期,城市里不经意问冒出一批“宅娃”,悄然加入了“宅一族”。“宅娃”们整天不出门,上网、看电视、看书……天天自己和自己玩儿,成为了没有小伙伴的孩子。 电子宅娃,小游戏一天通关;艺术宅娃,喜欢一个人在家;技术宅娃,自己的世界是宇宙;孤僻宅娃,不想去上学。

小编有话说

    同学们通过“宅”这种特有的方式,在网络世界中舒缓压力,寻求快乐,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资讯、资源,在自己热衷的事物上,专心致志,努力探求。在悠长的假期,一个人待在家里,在网络的知识海洋里畅游,独享这份宁静,倒也乐在其中,但如果有些同学是由于性格内向而“宅”在家里,不愿意接触社会,就要引起重视了。要知道,假期时间较长,同学们长时间“宅”在家里,不仅影响身体发育,还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宅”之道

    假期里,“宅娃”的大部分时间都与电子产品相伴,电视节目、网络游戏、手机应用……虚拟世界里的一切,让孩子们由过去的“被宅”,开始慢慢演变成为“主动宅”。孩子长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专家表示,“宅”是一种恶性循环,越“宅”越懒,越懒越“宅”。如果长期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与人的交往,可能会导致基本的社交技能退化。下面让我们一起摆脱“宅生活”,让生活丰富起来吧!

    制定假期计划: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当然是第一要务,但在学习之余,还是应该让自己的假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那么制定假期计划就变得很有必要了。比如,参加夏令营活动、兴趣班,制定阅读计划、健身锻炼计划,参加篮球赛,学学厨艺,等等。

    远离电子产品:限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并严格执行。谁说假期生活只能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中度过?多在电子产品之外找乐子,一定能体会到“没有网络和游戏,也可以过得很愉快”的感觉。

    改变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计划和安排,按时作息,严格控制看电视、上网的时间。最好每天安排半小时到一小时中低强度的运动,使自己保持身心愉悦,精神抖擞。尽管同学们在假期里要想一直坚持运动的确有些困难,但只要想办法,因地制宜,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简便又有效果的运动方法的,比如打球、游泳、瑜伽等等。另外,同学们应该多找小伙伴一起玩,与他们结伴玩一些户外游戏,避免让自己长时间独自待在家中。同学们在体会到交往的乐趣之后,也会慢慢地从“宅”里面走出来了,不会再怀念当“宅娃”的时候陪伴自己的玩具和游戏机了。

多一些兴趣爱好:若是问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兴趣爱好,想必很多同学都会不假思索地说“上网。”从这儿可以看出,不少同学的兴趣爱好非常单一。小编认为,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很有必要的。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是一切的开始。然后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兴趣爱好使之成为特长。爱好多了,同学们在电脑、电视上的注意力自然会分散。    

亲近自然,多参加户外运动:同学们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亲近大自然,比如可以去农村体验农家生活,去池塘钓鱼,在菜地种菜,等等。到户外去参加有益的活动,感受大自然,参观名胜古迹,不仅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让自己彻底放松,忘掉学习的压力。另外,各类假期兴趣班、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也值得参加。只有走出去,多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健康隐患。

编者后记

对于“宅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小编认为,“宅”是无可厚非的,现代技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得一些东西不再那么费劲。大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简单随性一点也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度“宅”也是如此。节假日对同学们来说本来就比较“奢侈”,如果把仅有的节假日都耗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中,小编都替大家觉得可惜。过早地把自己“宅”起来,这对于同学们心理和性格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在假期生活里同学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拥有更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假期将至大家动起来,一起果断出“宅”吧!

 

摘自《成长读本》2018年总第2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