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需适应三种新常态

时间:2018-12-06


杨司佼

    大学新生入学后,会面临不少的新常态,需要加以适应。

    一是学习与生活由监管变为自律。中学时期,生活学习都是由父母与老师监管,而到了大学,基本上要靠自觉,这就造成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偏离了轨道。要提高个体自律性,最大的动力是人生理想。所以,大学新生不仅要“怀揣理想、憧憬未来”走进大学,更要把理想落实到生涯规划与作息计划中,强化自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光环由以成绩为荣变为以能力为上。两年前我曾接待过一位从重点大学退学的求助者。他告诉我,高中时成绩好,心中常有种自豪感。可到了大学,发

现自己除了会读书,什么也不会。为此很自卑,最后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患上了“伴有抑郁症状的适应性障碍”而不得不退学。其实,进了大学虽然不再像

高中那样重视学习成绩,但读好书仍然是首要任务,仍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同时用一部分时间与精力去拓展自己的社交与生

活能力。千万不可因环境变换而颠覆了价值观,用自己的劣势去比别人的优势,把自己比得一无是处。其实,任何时期会读书、成绩好都是值得自豪的事情。我

通常告诉求助者,在大学最多只在班上,或学生会,或其它社团组织担任一个职务,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完成学业,让知识与能力比翼双飞。

    三是人际关系由独行变为团队。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中的融入能力较差。因而在入学后很容易陷入孤独。在人际交往中,不要等着别

人来邀请你,而要主动地参与。人际交往中有一个“相互性原则”,即你喜欢我,我才会喜欢你,你表达出你的善意与爱意,别人才更愿意接纳你。再就是乐于付

出与善解人意,让交往的人因你而受益。成为说得上话的朋友。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做到“付出不求回报、交往不求理解”,才可避免陷入“付出回报比”的困惑。

    现在的大学大多有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但不少学生认为这是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服务的。其实这是误解。心理咨询服务有两大块:一块是健康咨询,面对有健康问题的人群,帮助他们在专业医师的治疗下解决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健

康问题,过上正常的生活;另一块是发展咨询,目的是让他们的明天比今天更好。所以,心理咨询服务的宗旨是“让健康的更健康,优秀的更优秀”。建议大学生多接近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得到心理老师的辅导,让自己成熟成长得更

快,活得更精彩。

 

                              摘自《家庭医生报》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