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生紧闭的心门

时间:2019-01-03


李伟明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开口去表达,尤其是在犯错之时。虽然我们只是以询问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然而在学生心中,不管怎样的方式都是老师和家长爆发的前兆。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以沉默的方式提前进行自我保护。

    有一次,我以交流的语气询问一名上课玩手机的学生:“能说一说为什么上课玩手机?”然而,学生只是抬起头看了看我,不管怎么询问他始终不愿意说话。无奈之下,我联系了学生的妈妈,得知是她给学生发了信息。然而询问学生,学生仍然不愿意说话。如果这件事如学生的母亲所说,并不是一件什么事,老师完全会原谅,那么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说呢?

    要改变学生不愿意说话的现状,就要先了解成因,因此,我决定和学生们聊一聊。

    小如妈妈一次在接学生时,发现小如没有在约定的地方。在与小如沟通时,小如面对妈妈的责问,始终不愿意开口说话,小如妈妈只好寻求我的帮助。

    我询问道:“你觉得妈妈怎么样?”

    小如直接说道:“妈妈很好!”

    我:“和之前比呢?”

    小如皱着眉头说:“以前经常凶我,现在不会了。”

    我看得出,小如对于以前的妈妈似乎有一种忌惮,“你最喜欢妈妈什么呢?”

    小如想了一会说:“喜欢妈妈笑。”

    我:“那天你跑到下面,妈妈找不到你,你为什么不说话?”

    小如沉默了,我继续问:“是不是怕被骂?”

    小如点点头。

    我:“那么,你不说话,妈妈是不是就拿你没办法?”

    小如继续点点头。

    虽然小如妈妈为了小如已经改变了许多,然而小如对于妈妈过去对她的教育方式仍然心存忌惮。小如在做错事情时,总会选择沉默应对。当然,我也看出,小如并非喜欢沉默,而是以这样的方式去遮掩心中的恐惧。

    就这样,我和许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到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老师和家长以往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上。

    在学生的眼中,父母都是全能的,是榜样。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在没有犯错的时候,他们愿意开口说话。可见,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生们是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只是我们经常都是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去与他们聊天,错的时机就会导致错的结果。面对学生的沉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首先,转移学生的注意。很多父母和老师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在尝试改变。学生虽然感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改变,然而在他们心中,老师和父母之前凶的一面仍然印象深刻。因此,学生在犯错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以沉默的方式接受父母和老师的责骂。父母和老师切勿在这时使学生的恐惧加深,应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一说学生最近好的表现,聊聊班级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从犯错的情境中走出来。让学生走出犯错的情境,从侧面和学生分析犯的错误,这样学生才不会一开始就陷入错误被骂的情境。

    其次,改变学生的态度。每一次学生犯错,父母和老师在面对学生不承认错误时,总是定义学生在抵赖,然后一番指责。其实,学生在犯错时,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没有勇气去承认,所以以沉默去应对父母和老师。这时候,需要让学生感受到错误的严重性。比如,班级里曾经有一个学生放学后总是不直接回家,而是选择外出去玩。学生的爸爸每次都要寻找许久才能找到他,找到后便是一番打骂,然而效果却不佳,学生依然没有按时回家。我给家长的建议是抽一天提前到学校,不寻找学生,跟在学生后面保护着,直到学生因为家长没来接他而着急。这一次,当学生如往常一样,想要等家长来接时,发现并没有人来找自已,电话也打不通,于是在路边哭了。这次的事情,让学生意识到不直接回家的后果。往后,该学生没有再出现这样的情况。选择学生印象深刻的方式去改变学生,学生更容易去接受。

    最后,留足成长的空间。学生的认错态度已然改变,我们不要纠结于错误,因为学生会被我们的惩罚推到完全的对立面。所以,我们不需要急于让学生开口,给学生时间反思自己的行为,也给自己时间冷静,这样不仅能将急躁的心情安抚下来,也有利于接下来和学生的交流。不同的学生需要的时间不同,有的只要十分钟,有的却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不过对于学生们来说,这都是他们自我成长的

机会,他们需要这样的时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梳理,加深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总之,学生沉默,并非是在与我们对抗,而是我们选择了错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我们唯有选择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多一分等待和关注,少一分急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打开学生心中密封的“大门”。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3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