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像种松柏

时间:2019-01-03


周世恩

 

    国学大师钱穆讲学时,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事情是他亲身经历的。

    青年时代,他路过山西的一座古庙,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好奇地问:“这古柏虽死,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别的树!”

    钱穆问:“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道士答道:“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钱穆先生听了,大为感叹,他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丛林的开山祖师,有种夹竹桃的吗?”

    可能他对此事印象深刻,每次讲学,都要拿出来讲上一番,他对学生说,这件事让他时时推想,这座庙的远景是要不妙的了,一个没有远见的人担任主持,这个庙哪里还有前程呢?借此,他勉励他的学生:做学问的人,不要只种桃种李种春风,还应该种松种柏种永恒。

    钱穆说的是做学问,其实,这百年基业的教育,何尝不需要种松柏呢?

    教育种桃李,容易,也轻松快活。一位老师,追求能看到的分数,用机械式、填鸭式的方法,就能短期内取得效果;一位家长,追求孩子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棍棒加怒喝不用好长时间就能取得成效;一所学校,追求名校效应,门面装潢得漂亮些,少数学生优秀些,砸钱、砸物、砸人,短期内也能立竿见影。这些短期的作为,容易,也令施教者轻松,但带来的却是后患无穷——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知行不一,高分低能;家长眼中的乖孩子死气沉沉,缺乏创新;别人看这所学校,怎么是绣花枕头,缺一些精气神,缺一些文化的内蕴。

    教育的松柏,难种,难活。可是教育的庙宇,搭配松柏来,才能门庭庄严,法器悠远。譬如教学生,知识好教,学问难授,知识可活学活用套现个人生存,而学问则可滋养气质修养造福人类。两者一词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教育的终极使命也南辕北辙,背道而行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就要种松柏,才有百年基业。这无疑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培厚土,施甘霖,耐心等待,细致培养。可是,毕竟桃李好种,三年栽种,即可开花结果,收获累累,省心省力。松柏难活,长成参天,非得百年千年才行,这绿荫森森,参天傲骨,栽树之人,自然欣赏不上,也享受不了,福荫的,当然只是后人。这,无疑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有一些牺牲的精神,也要有些勇气的。毕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活在当下,活在教育的现实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松柏的人,不一定见到自己栽下的松柏虬枝盘旋,枝叶繁茂,也不一定能享受那一份绿荫之下的阴凉。但是,路过的人,乘凉的人,一定会感慨:这样的庙宇,这样的松柏,正好!这,得亏当初这栽树的人了。这如同教育,栽一棵松柏,注定会多一些劳累、辛苦,也注定会经历一些坎坷、磨难。但是,若干年后,还有人记住你的无量功德,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圆满! 无关物质,无关现在,却有关教育的精、气、神,有关教育的情怀和理想 !

应该补充一下钱穆所见的那一座古庙的未来——与钱穆预测的不错,那一座种桃李的古庙,几年之后,果真香火凋零,亭宇败落,在历史的尘烟中,渐行渐远渐无声了。

                       摘自《班主任之友》2018年总第5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