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公益意识

时间:2019-01-0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中明确指出“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公民的公益意识和公益活动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形成以及个体的人格和谐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公益意识的形成是个潜移默化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管理中要重视在各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学生成长的核心引领人,要创设各类班级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

    首先,激发情感,打好公益行动的认知基础。正确的认识是行动的基础,美好的情感体验是行动的推进器。班主任应利用有价值的素材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公益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搜集助人为乐的哲理小故事、名人真事、普通人的事迹等公益素材,利用晨检、班会时间和学生分享讨论,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公益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公益活动的美好。同时,还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巩固对公益活动的认知和感受,从而进一步增强公益意识。

    其次,利用班级日常活动,落实公益行动。公益行动贵在落实,但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因此班主任要利用好班级日常活动,实施公益意识培养计划。可在班级管理中设置志愿者岗位,如“护花使者”负责班级绿植的养护,“财政大使”负责收集旧书废纸等并将收集废品所得费用全部用于慈善活动,如买书捐赠给偏远山区的小学等,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感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这些日常公益活动的落实和坚持,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

最后,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每年学校都会利用雷锋月等特殊的时期号召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些特殊时期比较有社会氛围,学生的公益意识会被唤醒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会有较强情感体验,因此也是培养学生公益意识的良好契机。班主任应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学生参与此类的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还应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些都是落实公益行动、培养公益意识的好机会。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总第3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