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抚摸是有魔力的

时间:2019-04-04


李则宣 黄任之

 

一些孩子经历了意外和刺激,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抚慰和疏导,他们不得不自行消化各种负面情绪。但处理不当,很可能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良好释放而郁结在内心,积压在身体的各个部位。父母如果能用温柔的方法来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说用轻柔的手法来慢慢抚摸孩子,简单易行,可以帮助孩子清除体内的情绪垃圾,帮心灵减负。

巨大打击会让身心“僵住”

    当个体遭遇危险、受到惊吓或出现意外的刺激情境时,我们的身体会为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完全无法应付的压力所击倒,变得无计可施而无意识地出现一种“迟钝到麻木的状态”,整个身体僵硬紧绷、肌肉收缩而变得发紧,眼睛圆睁,双唇紧闭,拳头紧握。在旁人看来,呆若木鸡。

    同时,我们的精神也处在蓄势待发的被动防御状态,心理视野狭窄,准备随时“受死”一样。

    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叫做“僵住”,是一种自我效能不足时的自我放弃。个人感觉无法应付环境压力,内心有极度的恐惧、焦虑和绝望,仿佛把自己冰冻起来一样,自暴自弃,丝毫不做奋力挣扎和最后一搏。这种现象在其他生物物种里也有体现,比如被猎人围追堵截的兔子,最后可能无助地趴在原地束手就擒。它们内心已经放弃了求生的欲望,眼睛里已经没有生气,完全是一种听天由命、任人宰割的心态。

  儿童也是如此。他们经过重大压力所形成的消极情绪,没有及时排除体外,会转换成一些毒素堆积在身体内,让他们的肌肉、关节、韧带等变硬、僵化,甚至出现各类疼痛和异常,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身体被潜意识中的负面情绪影响,身体感受并记忆这些负面情绪,并且这些负面情绪会通过身体的种种异常,来向主人表达需要清理情绪垃圾的内在要求。比如一个喜欢生气的人,他的肩颈部就容易变硬;喜欢自我责备的人,容易腰背疼痛;爱抱怨的人,可能消化道不好。

你的孩子有“皮肤饥渴”吗

    如果负面情绪过多、过久,就会导致脏器疼痛、堵塞或憋闷。比较显见的是,儿童受惊后会持续地陷入压力状态,回想起各种让他不适的场景,他们会啼哭、做噩梦、夜惊、发烧、拉肚子或回避特定的场景,甚至出现一些原因不明的异常病症。

    对孩子来说,经历过恐怖的环境,他们对外部环境持有一种不安的意识,而只有依偎在父母身边,才会比较安心。父母能给孩子足够的亲密感和信赖感,让他们去对抗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虽然孩子的语言能力比较弱,无法通过和父母进行深刻的对话来认识和理解外部环境,但他们可以通过父母关切的眼神、温暖的语音语调、带着情感的肢体动作,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保护和照顾。

    其实,婴儿出生后,父母通过为他换尿布、洗澡、抹爽身粉和穿衣等活动,亲子有肌肤接触和抚摸,让婴儿的身心保持良好状态,健康成长。而随着年岁增加,孩子自理能力提高,家长和孩子的肢体触碰减少,导致很多儿童还出现了“皮肤饥渴”。比如特别渴望父母能够拥抱自己,能慈爱地摸摸自己的头,拍拍肩膀、拉拉手。尤其是孩子面临挫折和障碍时,更渴望家长能主动地把自己拉进怀里,抱抱。哪怕家长什么也不说,只是爱怜地揉揉自己的头发,摸摸脸蛋,许多孩子就能安静下来,内心一下子就稳了。

    家长的抚摸是有魔力的,哪怕就几分钟,就能让一个孩子找到了心灵休憩的感觉,身体的抚摸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支持和帮助他。家长也无需什么专业的手法,只要带着爱意,像对待小婴儿一样地,慢慢摩挲一会儿。摸摸孩子的肚子和腰部,可以增强亲子感情联结,促进孩子的情绪稳定。捏捏孩子的胳膊、小腿内侧、手心和脚心,可以让孩子打通情绪通道,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

对有恐惧情绪的个体,可以沿着脊椎左侧、肩胛骨形成的竖线,横着拨弄韧带和经络,帮助孩子将僵硬的肩部,通过揉捏变得更加松软。如果孩子有情绪压抑得厉害而无法表达,可以帮助孩子抚摸胸口,顺时针揉捏,帮助他能够哭喊出来,把内心的苦水倒出来。当孩子大哭大喊、情绪失控时,这可以捏颈椎第七椎,帮他把僵硬的肌肉揉开,释放情绪。

 

                          摘自《大众健康》2019年总第4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