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案例一例反思

时间:2019-05-07


崔诣晨


本案例的主人公是一名20岁的男大学生,在上学期间遇到感情问题,反应过激,自杀身亡。本文将通过介绍此案列,反思悲剧发生的原因,探究防范措施。


1案例介绍

来访者(李某),男,20岁,某大学理工类二年级本科生。母亲不能生育,来访者是养子,父亲是转业军人且是孤儿,母亲年龄比父亲大,夫妻关系不好。父亲十分溺爱来访者,而母亲却对其不管不顾,来访者几乎没有得到过母爱。家庭氛围极不融洽,家庭条件一般。

来访者上大学后,交了一个女朋友,感情一直不错,随后在校外租住了一套房子(当时学校准许学生校外租房),过起了“居家生活”。l年后,女友以“性格不合”为由,向其提出分手,来访者起初无法接受,坚决反对。但女友一再坚持,并搬离了两人租住的房子。“是我哪里做错了吗?”“是我哪里不够好吗?”来访者一再责问自己。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来访者意志更加消沉。一再逃课,身心受到极大的重创。一晚,他给父亲打一通电话:“爸爸,我对不起你,我觉得人活着没什么意义……”虽然流露出了自杀念头,但父亲并没有警觉。次日,再次约见女友,同意与之分手后,独自回到租住房后上吊自杀。


2 自杀原因分析

自杀的类型主要有2种:①冲动型自杀;②理智型自杀。来访者的自杀行为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评价和体验,充分判断后萌发了自杀意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杀准备而采取的行动,属于理智型自杀。此类自杀发展慢、周期长,便于危机预防。对于来访者自杀原因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个人性格等。特别是来访者畸形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健全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如缺少母爱和父亲的过分溺爱、父母关系不合等,形成了他耐受性差、性格柔软、意志薄弱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2.2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因为从小缺少家庭温暖,为了感受这份温暖,来访者将恋爱、追寻“家庭”感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女朋友成了他惟一的精神支柱。当女友提出分手后,犹遇重挫,最终产生厌世念头而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3 自杀过程的心理分析

自杀者有被周围人抛弃的孤立感,心理上有严重的孤独感。来访者,本来就是被收养,加之养母对其的态度,使原本被人抛弃的他,心理上的孤独感更加强烈。本以为与现在的女朋友能“长相厮守”,但其最终还是“抛弃”了自己,所以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他选择自杀。他的自杀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的形成阶段,因为女朋友的“抛弃”,使自己心理上的孤独感达到了极至,已经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为解脱自己,逃避现实,准备把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第2个阶段是矛盾冲突阶段,虽然有了自杀的意念,但因为人的求生本能使来访者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中,此时也表现出了一些求助信号。但是因为来访者是在校外租房住,无人能够了解到他语言、暗示自杀的征兆。这也使来访者更加坚定了自杀意念。第3个阶段是自杀行为选择阶段或平静阶段,此时,来访者已经从生与死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坚定了自杀念头,情绪也已经恢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与父亲的通话,这已是自杀的征兆,对唯一牵挂人的最后嘱咐。如果父亲的警觉性高,并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也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②由刚开始的极力反对到平和地同意与女朋友分手,解决未了之事,了无牵挂的离开人世。


4 自杀的预防

自杀首先是一种心理危机的表现。如何发现这种心理危机,是找寻“被救愿望”的关键之所在。自杀者常常会有一些征兆:①语言上,如突然的沉默或突然开始写日记,不上学,与朋友道别或莫名的向周围同学道歉,对周围的人暗示自杀企图“真想一死了之”“死了干净”“活着没意思”等;②身体的预兆,如体重减少、失眠、情绪持续低落抑郁、缺乏食欲、有疲倦感、自律神经失调、生理紊乱等;③行为的预兆,如有与平常行为不相符的行为,行为突变(如内向性格的人突然变得热情),无缘无故送礼,突然收拾东西,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此外,对那些口口声声扬言要自杀的人我们更应认真对待,并不是只有“沉默”的人容易自杀。

自杀预防常采用的方法有:①建立危机干预机构,如开通生命热线、希望热线等,使处于危机中的人知道求助机构的存在,并给予自杀者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稳定情绪。②心理咨询的介入,使有心理障碍的人能及时得到心理援助,并做好转化工作,及时反映给所在学院、家长和社会。③开设相关指导课程,教会学生心理调适方法、介绍相关救助机构,了解如何早期诊断、如何进行干预。④关心那些在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人。⑤通过心理健康普查,了解自杀倾向并及时干预。⑥加强大学生受挫教育,增强挫折耐受力。⑦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尤其对特殊家庭结构(单亲家庭、贫困生家庭等)的学生给予关注。


5 案例总结

危机干预案例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要求很高,它和一般心理咨询案例的处理模式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点是他们都强调确定问题、选择解决方式、制订行动计划、得到来访者的保证等。不同点是心理危机强调时间观念的重要性,面对一例危机事件,我们不能再像心理咨询一样先全面了解来访者的背景资料,然后制订长程的咨询计划,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可以回顾每次咨询效果。但危机干预则没有这么充裕的时间,也不能罗列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某一主题、提出可替代应付方式、制订计划并保证实施。危机干预虽不简单,但危机干预工作者仍有相对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危机:①确定问题。从来访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来访者本人的所认识的问题。②保证来访者安全。将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低到最小可能性。③给予支持。工作人员必须无条件地以积极的方式接纳来访者。④提出并验证可替代的应付方式。包括环境支持;指导来访者利用积极的防御机制;帮助来访者以积极地、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来改变看问题的方式,减轻应激、降低焦虑水平。⑤制订计划。计划重点是来访者能接受并能自主控制,让来访者体验到自尊与权力。⑥得到承诺。让来访者复述计划,并作出不放弃生命的承诺。

除此之外,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认识到自己的躯体与情绪状况、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客观地面对来访者。其次,要保证来访者的安全,一切围绕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为来访者提供帮助,而非过多的讨论自我态度等,以利于争取时间为来访者取得效果。最后,如果工作人员感到无法胜任,在无生命危险的前提下必须要尽早转诊,以免贻误治疗。


                           摘自《校园心理》2019年第17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