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谎“习惯”为何改不了?

时间:2019-06-11


袁运录

 

小明曾经犯错误遭到爸爸的打骂,因此小明非常害怕他的爸爸。一次小明逃课玩电子游戏,老师告知小明的爸爸说他没有去上学。小明的爸爸质问小明是不是上网吧了,小明想说真话,但看到爸爸的目光,心里非常害怕,不敢说真话,于是就谎称和同学小刚一起帮助孤寡老人干活去了。此后,小明总是胆战心惊,怕爸爸知道真相。

    撒谎前,小明有两种心理:一是说实话,二是撒谎。如果说实话,担心爸爸会打他;如果说假话,又担心谎言被揭穿的后果,也担心自己变成坏孩子。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先逃过眼前的“害”(被责罚)不敢说实话。至于后果(谎言被揭穿和自己变成坏孩子),以后再说。于是小明就选择撒谎了。

    撒谎后,小明也有两种心理:一是害怕谎言被揭穿的后果,二是为自己的不诚实感到不安。为了避免谎言被揭穿后挨打,至于诚实与否,先躲过现在的危机(谎言被揭穿),至于后果,以后再说,于是小明努力去圆谎。

    俗话说,一句谎言要用十句谎言去圆谎。虽然小明躲过了爸爸的责罚,却开始犯愁了:自己是不是堕落成一个不诚实的坏孩子?假如一天谎言被揭穿怎么办?从此以后,他特别关注爸爸的脸色,更加害怕他的爸爸,生怕谎言被揭穿。生活学习变得忧心忡忡,精神总是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孩子经常在父母面前撒谎,就会形成撒谎“习惯”。为什么要给“习惯”打上引号?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习惯。事实上,孩子每次撒谎后,心里都会自责和愧疚,更会担心谎言被揭穿。孩子自己也不喜欢撒谎,也想改正这个“习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只是屡改屡败,心里越来越感到焦虑、自卑、烦躁和不安。

为什么撒谎“习惯”会改不了呢?

因为撒谎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一种行为习惯,当然改不了,而且越改越糟糕。除本能行为外,人类所熟练的、近乎自动化的动作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靠后天习得。当人们习得某种行为后,就会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习惯。没有任何一个习惯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心里自责,纠缠不休。而撒谎“习惯”却让撒谎者的内心难以平静,甚至惊恐不安。世界上没有如此令人痛苦的习惯。   

既然撒谎不是习惯,那又是什么呢?

    撒谎是在心理因素支配下的一种被迫行为。换句话说,孩子撒谎多半是出于害怕被责罚而采取自我保护的一种逃避反应。善意的谎言没有心理负担,因为不担心后果;恶意的谎言会产生心理负担,因为害怕后果。既然孩子撒谎不是习惯,就不能采用改变习惯的那一套去对付。

既然撒谎是一种迫不得己的行为,就要让孩子切身体验到,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被过重责罚,即打消孩子讲“犯错误”真话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撒谎“习惯”。

                             摘自《心理与健康》2019年总第2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