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回避学习失败的表现、原因与干预

时间:2019-08-08


毛德明

 

    在学习情境中,有成功必然有失败。为什么有的学生愈挫愈勇,有的却一蹶不振?为什么有的学生要偷偷学习,有的故意表现出不努力?为什么有的学生要设置高不可攀的目标,失败后却心安理得?有的学生要放弃曾经为之努力的爱好,声称有更好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动机的驱使。阿特金森(Atkinson,1953)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稳定的倾向组成,即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有人注重的是获取成功,有人注重的却是回避失败。在遇到成就情境时,两种倾向同时存在,个体会评估任务难度与自己具备的相关能力。“在面临失败时,会表现出一些行为避免失败的消极影响,以保护自我价值,这样的现象被称为回避失败现象。”考温顿(Covington,1984)自我价值理论将成就动机划分为:高驱低避型、低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低驱低避型。“优生”和“差生”都会出现回避失败。失败会被认为能力低下,降低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产生羞愧、愤怒等情绪。“一些学生为了保护自我价值,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回避因失败或表现不佳而带来的负面结果,称为回避失败策略,也叫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常用的有自我妨碍和防御性悲观两种。”

    一、学生回避学习失败的表现

    1.出现自我妨碍

    学习是学生的重要任务,有的学生却找各种理由逃避学习。如认为题目太难,或换了老师不适应;拖延作业,或考前打游戏;要放弃高考去创业等。教师觉得他们有能力但不努力,要求他们努力认真,但总会事与愿违。

事实上,他们就是要让别人看到自己没有努力,以避免失败后造成能力差的印象。在学校,学生的能力经常受到评比和评价,他们能觉察到努力是有风险的,高努力取得成绩会被赞扬,但失败了会被评价能力低。“学生为回避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结果而采取的降低或放弃努力行为,叫做学业自我妨碍。”这可能导致不好的成绩,也可能产生双赢的结果。失败了可归因于努力不够,成功了,则意味着高能力。所以会主动声称有因素影响自己发挥水平,如考试焦虑,或强调努力也没有用,不再投入精力。有的只是说说(自称式),有的却付诸行动(行动式),减少了学习的时间等。 

2.防御性悲观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期望值低。我差得很,混着就行了;我主要任务是下围棋,羽毛球就随便打打。有的考试前总担心考砸了,事实上他有实力,但每次面对竞争情境就表现悲观。

当学生面对目标可能会失败时,尤其是有竞争有评价时,他会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无论过去他们取得过怎样的成就,他们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低期望和考虑了许多可能的后果。”防御性悲观包括防御性期望和反思性思考。前者给自己设置一个能达到的低的期望和目标。后者思考可能的否面结果和应对策略。    

3.产生拖延行为 

有的学生学习情绪、学习状态不佳,不到最后一刻,不完成作业。有的孩子报了兴趣班,学习一个阶段后,开始拖拖拉拉,不能认真完成练习任务,或总是找理由不去上课。

当学生担心出现不利后果,为回避失败会出现拖延行为。个体避免失败的倾向越强,学习态度越消极,在学习过程中推迟完成任务的现象就越多。担心失败,容易使学生焦虑,而拖延可以缓解这种情绪,让失败来的晚一些。但越是回避失败,越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可能失败的后果,而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任务。拖延缓解了暂时的失败,但随着任务的临近,没有完成任务的焦虑依然存在。 

4.选择不切实际的任务难度 

课业的难度是形成学习不良的一个原因,同时也使学业不良成为恶性循环。“回避失败的学生往往选择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的任务。”在完成作业时,有的学生只做简单的题目,任务简单,能轻而易举完成,省心省力,还能赢得好评。在自主学习展示中,有的学生会“挑战”不切实际的课题,答案不标准、不完整不会被人求全责备,自己也觉得情有可原、理所当然。有时还会侥幸成功,得到高能力的评价。选择这两种任务虽然保护了自我价值,但都不在“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成长是虚假繁荣和自我设限。长此以往,能通过努力得到的发展水平被限制。

    5.倾向于外部归因

    自我妨碍是事先对可能的失败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借口,归因是事后对自己有利的说辞。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回避失败的学生通常把学业的成功归于运气好、题目简单等外部原因,很少归于努力、能力等内部原因,即使成功也不容易增强其面对下一次挑战的勇气。

    二、学生回避学习失败的原因

    1.维护自尊和自我价值的需要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生回避失败是为了维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出于被人认可的需要以及对成功与赞赏的期待。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在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面前,希望得到高能力的评价,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当意识到任务可能失败时,会为即将面临的失败寻找借口,自己不努力或60分万岁等,防止给别人低能力的印象,出现自我妨碍和防御性悲观。当任务失败了会极力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归因,保护自我价值。

    2.不恰当的能力观和成就目标

    德韦克(Dweck,1988)认为,人们面对成就情境时进取还是回避,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目标,主要是对能力的不同观点所致。认为能力是可增长的追求学习目标(掌握目标),把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作为目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情绪和策略积极面对。认为能力是固有的追求成绩目标,将展现聪明和提高评价作为目标,在失败危及自我价值时,会产生羞愧、焦虑等情绪,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减少努力回避可能导致失败的情境。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将成绩目标划分为成绩一接近目标和成绩一回避目标。前者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更好或更聪明,指向于得到对能力的积极判断;后者关注于不比别人更差或更蠢笨,指向于回避对能力的消极判断”。这解释了“优生”更多指向成绩一接近目标,“差生”更多指向成绩一回避目标,通过回避失败保护自己的能力免受消极评价。

    3.竞争环境和评价机制的影响

    研究表明,一些课堂比另一些课堂更容易发生自我妨碍。“在自我取向的课堂中学生更可能运用学业自我妨碍策略来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自我取向的课堂即成绩目标取向的课堂。教师过于注重成绩的评价和比较,学生会暗暗较量差距和排名。一些家长的期望脱离现实,孩子难以企及。教师排名、家长期望及同伴竞争,像一把魔尺优胜劣汰,必然会使排名落后的学生感到沮丧、自卑。他们很清楚与同伴的差距,相信再努力的结果只会进一步证明自己的低能,会回避出现低能力评价的学习情境。

    三、教育教学中的干预策略

    1.理解和尊重是前提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动力,当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满足后才能进入自我实现的成长需要。学生若长期得不到肯定,自我效能感低,对老师有一定的抵触,也容易将此情绪泛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

    在课堂上,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让其感受到尊重接纳,他才会喜欢和接受自己。如出现学习困难,洞悉思维的障碍,按科学思维的特点有效教学。不能一味强调讲过几遍了还不懂,使其自尊下降。

    2.恰当的成就目标

    对能力的观点和自我能力胜任的评估影响成就目标,不同成就目标又影响情绪、学习策略及动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能力和智力,注重掌握目标,避免成绩目标。“优生”不要总想证明比他人更快(减少了思考的深度)或更聪明,“差生”不要总想不比别人更差或更笨,而是把知识获得,能力提升作为目标,从失败中吸取营养,及时调整情绪和策略积极面对。

    结合新高考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向学生阐述能力发展观,使其认识到能力是多方面的,避免机械学习和死记硬背;简述掌握目标、成绩目标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如果目标是练习弹跳,只要每天跳一跳,即便是够不着“天花板”,至少弹跳能力提高了。上课积极思考,科学思维就会得到训练。孩子如果总是与同学比,比不过就会放弃努力。进行引导:你即便赢了同学,还有全市、全省的学生。马拉松比赛中领跑者不一定是最后的冲刺者,应该感谢生命中略胜一筹的“陪跑着”。

    3.中等的任务难度

    课业的难度是形成学习不良的一个原因,同时也使学业不良成为恶性循环。当学生选择过于容易或困难的任务时要及时识别、加以引导,并适时给予中等难度的任务,引导其体验成功。

笔者在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分析学生原有知识,结合科学思维的特点,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和合适的目标,使学生能“跳一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自信。当课堂沉闷,学生不愿参与时,及时发现思维障碍,分解目标。同时,减少对能力的评价,避免学生为回避失败选择容易或困难的任务。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合理的学习任务。当孩子抱怨题目太难,进行引导:如果简单到你都会做,对你有多大意义?你可以尝试一下,尽其所能,发现问题也是成功。 

4.及时的归因训练 

回避失败的学生倾向于稳定性的能力归因或其他外部归因,而回避当前的任务。引导其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及与回避行为的关系,分析其是否努力、努力程度,进行归因训练。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观察,掌握一些“差生”的学习情况后,引导其分析失利的原因,当学生归因为最近学习生物花的时间少,或上课有时走神,或作业不够认真时,便意识到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现状。对一些真正努力但收效甚微的学生,进行方法策略的归因训练。学生在优势学科上投入时间精力多,而对弱势科目恰恰是投入少产出少,形成不良循环。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优劣原因、努力程度、学习策略。鼓励其将方法策略迁移运用到令他头疼的回避科目。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真努力了,要引导其归因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时间等,以提高效率。

    5.多元的评价机制

    教师和家长评价的倾向性影响学生的成就目标。如果过于强调竞争和分数,学生就可能追求成绩目标,当评价威胁自我价值时更易回避失败。

    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现实差距,更多关注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自我纵向比较中尝试进步。引导家长理解孩子,即使有失败,也要引导孩子认识到失败的价值,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失败是难免的,学生为保护自我价值出现回避失败,说明还“有药可救”。但长期使用这些策略,最终会成为“自我的预言家”,接受失败。要认识学生回避失败的几种表现和成因,辨识不同表现的利弊,根据言语和行为因势利导,进行积极的干预,防止其从回避失败者变成接受失败者。

 

                               摘自《教育与管理》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