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有正确的价值追求

时间:2019-09-04


吴  非

 

    一天晚上,有位学生找到办公室,说,实在很抱歉,这么晚了才来找老师,理科作业太多了,刚刚完成;本应当让老师休息的,但是很想谈谈,不知是否方便。我喜欢有礼貌的学生,况且这样的谈话对学生来说往往很重要。

    这位学生是个有趣的人。历史组要在年级搞活动,想请一名学生朗诵一首诗,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要各班推选几位同学去试一试。他中午到历史老师那里,刚刚朗诵了两句,老师就惊喜地说:“行了,行了!太好了!太好了!就是你了!”这位同学愣了一下,随即有风度地对老师说:“老师,诗是不能中断的,请让我把这首诗朗诵完。”说罢,旁若无人地诵读那首诗,一直读完。在场的其他学生告诉我这件事,我说,这才是懂诗的人,这就叫作有个性。是否会被老师选中,在他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读这首诗。

    今天,他要对我说什么呢?家长会的当晚,父母找他谈话,教导他以后的“生涯规划”。无非是勤奋读书,选择一所名校,进入热门专业,以后就业顺利,能有一份比较高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父母的爱心、耐心与苦心,溢于言表,可是那些话让他流下了眼泪。这位平素刚强的学生伤感地对父母说:“世界上有比这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人活着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抚慰人的心灵,能让世界变得美好,譬如诗。”“爸爸妈妈听了你的话后,说了什么吗?”我问。“没有。他们沉默,后来就回房间了。”他直起腰来,如释重负。

    听他说完,一时想不出什么话,只说了一句,人生如果没有梦想,生活如果没有诗意,也很无味的。如果人人都理解你接受你了,也许你已经很庸俗了。

    关于教育的诗意,我在《吃你的馒头去吧》一文中说了自己的意见,我愿意在这里把话再说一回。针对“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是诗,应试教学是吃馒头,只有吃饱了馒头才能做诗”,我的意见是:教育是富有理想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有理想;鼓吹只吃馒头的人,是知道不吃馒头会饿死,这当然也没错,但他并没有看到只吃馒头不读诗,是另外一种死法。——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并不代表这种理念本身有问题;单一应试教学的后果,教育界和社会不可能没有看到,只不过得过且过,大家还得维护一团和谐,不愿多说而已。

    非功利的教育教学,能比较清晰地对学生行为习惯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发现有学生关注,积极思考,有学生漠然,毫无反应;同样的一份作业,有学生能饶有趣味地完成,也有学生视如受罪;有的学生对事物始终有好奇心,能思考一些大问题,也有学生才十五六岁,已奉行“无利不往”。我观察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见到美好事物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中间因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产生的差异,值得关注。

    如果没有必要的价值观教育,如果没有必需的审美教育,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面对人间万象,他可能比较木然,也就不太可能有情感态度的积极表达。如果学生有  “热爱”,就有可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教育活动。“热爱”并非天赋异禀,童年和少年时代,心灵曾播下真善美的种子,种子萌芽,吸取养分生长,根植于大地,心灵像是有了精神存储器,一切真善美的事和记忆,就能滋生、成长。教育者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教育的价值才会一步步地体现了出来。

    学生自觉追求真诚美好的事物,内心充实,常能为美好的事物而感动,有一颗博大的心,这样的心境,会生出与之相配的习惯。有位母亲回忆儿子成长,最自豪的是儿子成年后“无论走到哪儿都是受大家欢迎的人”,团队遇到困难,同事有了苦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他,而他也从这样的信任中感受到友情和温暖,内心总是很愉快。他从小养成为他人着想的习惯,上中学时去露营,帐篷比较挤,他就睡到外面,被蚊子咬了很多疙瘩,但他说:“一个人睡不好,总比大家都睡不好强。”母亲鼓励说:“你这样想,我就放心了。”我也关注并喜欢这样的学生。能克己奉人的孩子,心境辽阔,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他,在青少年时代心里就装着他人,他的心里就有整个世界,他在“付出”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因而能力强,性格开朗,精神明亮,时时刻刻有幸福感,而真正的社会中坚往往也就是这样长成的。

面对学生,我常想,他们以后是这个社会的公民,他们未来要成为父亲母亲,他们有属于个人的生活,他们要去我们梦想的好的时代。要面对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时代,我们这代教师要以最好的教育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勇于创造的品质,由于我们的知识能力局限,我们只能依据恒久的常识和真理培育他们的习惯。教育者缺乏理想,价值追求功利低俗,受教育者在精神上也就会猥琐不堪。

 

                          摘自《班主任之友》2019年总第5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