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早教关键期家长如何补救

时间:2020-10-10


司有和

 

为何强调早期”教育

人类个体出生后的早期是人的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诸如:阅读能力、学习兴趣、关心他人、勇敢自信等品质,在这个时段很容易形成,而且能够持续到成年。如果错过这个时期,这些技能的形成则相当困难。如果这个时期形成了不好的习惯,今后要想改也相当困难。这就是为何0-7岁是早期教育关键期的原因。

和早期教育关键期的道理一样,在8-18周岁期间,即使错过了早期教育关键期,还是可以通过诱发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也就基本定型,再想改就很难了,所以“诱发”教育强调在8-18岁期间进行。

“诱发"的原因

8-18周岁这个时段的孩子会逆反,因为他们长大了,有了自我意识,他们要自己管理自己。所以,一切与孩子自我管理意图不一致的语言和活动,孩子都给予抵制,可见“逆反”是一种心理反应。孩子不听话,不是家长说的道理对不对的问题,而是来自孩子在心理上对说话人的抵触情绪。抵触情绪的产生,源于他知道家长要教育他。如果家长的亲子沟通能力强,知道怎样说,孩子就不会感觉家长是在说教,也就失去了逆反的前提,就不会逆反了。这个“让孩子看不出家长在教育他”的方法,就是早期诱发模式的“诱发”方法。早期诱发强调,诱发必须是“不露痕迹”的。可见,逆反现象不是必然的,逆反期也不是不可逾越的。

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对孩子智力发展的作用是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研究中发现的,在少年班里,有60%的少年大学生出身于中小学教师、医生等中小知识分子家庭。这些家庭由于他们自身的优势,存在努力自我成长经历的体验,都愿意教;师范专业出身使得他们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都会教;因此,孩子出生后,在早期教育关键期对孩子进行了适时的、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逐个跟踪这些出身中小学教师、医生家庭的少年大学生的表现和他们家庭教育的实践后,我发现这些孩子都具有一系列优秀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广泛浓厚的兴趣、专一强烈的注意力、高度的自觉性、不甘落后的好胜意识,收放自如的情绪调控能力、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等。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促进了这些孩子的快速发展,考进了少年班。

另外那40%的少年大学生,出身于工人、农民家庭,父母大都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这些同学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那他们后来为什么能考上少年班呢?在逐个跟踪他们的经历后,我发现这些学生或者是在小学高年级,初中时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或有一个关心他的舅舅、姑姑等亲属...对他们进行引导,诱发出少年大学生所具备的各种优秀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也获得快速发展。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就是因为他们获得了相同的、优秀的非智力因素。不同的是:那60%孩子的优秀非智力因素,是他们的家长在早期教育关键期进行的早期教育培养的;而这40%孩子的优秀非智力因素,则是在错过早期教育关键期之后,由学校的老师或者家长进行的“诱发”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有办法,让普通的孩子也能够具备少年大学生所具备的优秀的非智力因素,那么普通孩子也应该能够获得比较快的发展。

早期诱发模式是可以实际操作的

在早期诱发理念形成时,我儿子在初一,女儿在小学四年级,正处在这个年龄段,于是我决定在他们身上来检验早期诱发模式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我儿子在幼儿时并未显示特别聪颖,两周岁才会说话。从小与他母亲在农村长大,我的爱人是农村妇女,没上过学,所以儿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早期教育。他9岁时从农村小学转到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小学,期末考试成绩在班上只排到24名,直到初一在班上也只是第十几名。可见,他只是一个中等生。从初中-年级开始,我就采用早期诱发方法,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和自觉性等等,经过一年时间,进入初三后,他跃居班上前五名。高二时,以第22名的成绩录取科大第10期少年班。少年班毕业,免试推荐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连读学位。后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

女儿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留校。1998年,她获得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

我的家庭教育结果,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家庭教育案例,证明少年班研究中关于早期诱发的理论是正确的,是可操作的。

其次充分说明,错过早期教育关键期的大孩子,还有一次快速发展的机会,那就是在8-18岁期间,通过实施早期诱发的方法,提高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水平,以非智力因素促进孩子的智力快速发展。

 

《中华家教》2020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