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不想参加考试该怎么办?

时间:2021-07-14


Q老师,您好!

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一,临近期末考试了,孩子各科小测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孩子很焦虑,担心期末考试,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他学习一直很认真,但是每次考试都会特别紧张,尤其最近的小测成绩不好。刚开始我们认为是他松懈了,便严格要求,每天监督检查作业,但是孩子状态越来越差,我们改变策略安慰鼓励他,也没有用。孩子说不想去参加考试了,害怕考砸,我们怎么解释他都听不进去,我们该怎么办呢?

担心的妈妈

 

A这位妈妈,您好!

在孩子成长中,考试成绩确实是孩子和家长都很关注的话题,孩子的成绩起伏也直接影响这个家庭的氛围。在一些家庭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孩子成绩好了,那是家和万事兴,家长喜上眉梢,孩子有求必应;一旦成绩不理想可能就是鸡飞狗跳、冷眼相对了。

每次的成绩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能够正确认识成绩,分析利用好成绩,对于孩子未来应对挑战和挫折都有积极的意义。

 

那么到底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成绩,尤其是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关注孩子心理状况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随着身体的变化,他们的心理状况很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他们可能时而小鹿雀跃,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时而沮丧无比自我怀疑。所以家长们要敏感地觉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利用好他们的情绪促进学习。

当孩子在日常表现中有亮点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基于事实的肯定和赞美,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积极能力,增加其信心,提高其学习的效能感。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会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积极地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当孩子成绩下降时,切忌打击责怪孩子,否则持续的挫败感会让孩子获得习得性无助,从而放弃学习。这时候家长更需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坚持,去发现孩子积极的一面及时给予反馈,让孩子看到就算失败自己也是有力量的,从而激发他改变和调整的动力。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表扬,喜欢采用“打击式的教育”,认为不打不成才:或者孩子做的好是应该的,不能夸,夸了就会骄傲自满退步。但其实,这样的打击教育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而赏识一定是基于对孩子真正的观察与了解,客观适时地表扬孩子。

 

※共同探索适合的学习策略

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单词写了100遍,听写还是记不住,有些孩子上课记笔记下课补笔记,但是问他知识点却一个都答不上来,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很努力,但是却是一种学习不得法的假努力,需要调整学习方法。

有些孩子好像精力充沛,学校活动、兴趣爱好一项没落,成绩还是很好:有些同学放弃所有爱好专心学习但是成绩却不见提高。这可能是时间管理策略出了问题。有的孩子偏爱自由自在的学习,喜欢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讨厌菜单式的指导:而有些孩子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需要老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这是每个孩子的认知风格不一样。

学习也是一门科学,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些是需要时间精力去探索的,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所以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时间,鼓励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正确看待考试成绩,积极合理归因

每次成绩出来家长们可能都会问“考了第几名,班上排名多少”,很多孩子觉得家长爱的只是成绩而不是自己,觉得考得好只是为了让家长觉得有面子,家长为了面子压迫自己学习太不公平,所以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其实,学习是孩子提高各项能力发展的重要渠道,而考试目的则是查漏补缺,用于帮助孩子找到需要加强的知识和技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家长们要善于以考试为契机,鼓励孩子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而不是唯分数论决定对待他们的态度。当孩子成绩出现波动,家长可能就会认为“一定是最近贪玩松懈了,以后不许玩手机了”,或者“肯定是哪个同学把你带坏了,以后不许跟他玩了”,或者认为“老师教的不好”。这样的分析都把原因归于外部,这样会让孩子失去改变的动力。

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归因,尽量将成功归为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将失败归为任务难度等外部因素。比如当成功时可以主要归因为孩子能力不错又努力,所以才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当失败时,归因于可能是孩子复习方式不对等因素,从而促使其保持积极的行为能力。

家长要正确认识考试成绩只是学习结果暂时的呈现,正确的归因可以帮助孩子消除自卑或马虎等不足,走上努力、认真、积极的学习道路:而错误的归因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否定自我等消极情绪。所以在归因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定要结合各种情况,仔细分析,科学归因。

 

摘自《心理与健康》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