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老师才愿意听

时间:2021-07-14

孩子生命最初的两三年,是父母和孩子建立关系的关键期,父母要让孩子感到爱和安全感,知道基本的行为界限在哪里。3岁前让孩子内心充满爱,行为慢慢趋于规范,能听得懂简单的道理,就说明为人父母的教育到位了。而3岁后,大部分孩子进入幼儿园,孩子的关系圈开始出现变化,因为“老师”这个角色开始介了。老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中分别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我从女儿入园前就开始思考的问题。与老师之间关系的打造和沟通模式的建立,是需要每个家长去探索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就进入了一个“铁三角关系”:父母——老师——孩子,三者缺一不可。家长需要时常和老师沟通,特别是孩子刚园那段时间。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父母一开始都会觉得有点犯怵,本人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积累了一些小经验。下面就来分享一些最基本也最容易上手的家园沟通技巧和沟通礼仪。

    当你提建议时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会想提一点建议, 有时是针对自家孩子的,有时是针对班级的,大部分家长会纠结说还是不说,怕说了会得罪老师,不说又难受。
    我的一个经验是,每次给老师提建议时,把“你”开头换成“我”开头,这样就会减少很多冲突感。比如,如果把“老师,你们去操场玩的时候,多看着点我儿子”,换成老师,我担心我儿子每次操场自由活动时会被磕碰,是不是……”,效果就会好很多。
    当用“我”开头时,我们传达的是:我作为家长是第责任人,我是来寻求合作、共同帮助孩子的,而不是来指责老师的。

    当老师向你“告状”时
    当老师说“你女儿上课又不守纪律”,家长们的反应通常有两种:要么辩解“我女儿在家蛮好的”,要么道款“抱歉啊老师,给您添麻烦……”
    事实上,这两种回复对于教育孩子都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接到老师“告状”,我通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能具体和我说说,您指的不守纪律的表现是哪些吗?”这样问,就可以具体了解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因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老师只是笼统地说“不守纪律”,当我们知道事情发生的细节后,也许就能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且这样的提问让我们和老师的对话重点转移到“接下来该怎么做”,把老师拉入了共同教育孩子的“三角关系”中。教育并不是为了孩子的过去,而是为了塑造孩子的未来。

    当你想表达不同意见时
    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时,总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时候,这是非常正常的。我经常把这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去和老师发生思想碰撞。这个过程中,我和老师都能更好地了解对方, 也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女儿。有时,“不同” 并不是错,而且我一直相信并且尊重老师的专业性。因此,在提不同意见时,我会特别注重表达事实,而不是观点。当我们所表达的事实足够清晰、精准时,老师也会有结论和解决方案。 我经常会说:我观察……通过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而不是“我认……”。比如,针对孩子不午睡的情况,我跟老师说:“我观察到我女儿需要充分放电后才能安静下来午睡,我不知道幼儿园有没有机会让她在午睡前活动下?”也许最终解决方案并不是这样的,但至少我提供了一个事实,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特点。而对孩子了解得越多,老师就越能对症下药。

    最后一句话怎么说
    “我可以怎么做?我们家庭可以如何配合或协助您?”这也是我经常会说的最后一句话。将心比心,我们面对自己亲生的孩子,都时不时会崩溃发,老师面对的是一整个教室的孩子,要控制情绪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纽约,我曾遇到一个老师非常崩溃地和我抱怨女儿的某件事。人在描述自己的情绪时,难免会出现用词比较过激的情况,我回复老师说:“我听到你说的这些了,我可以怎么做?”这和修养无关,只是我发自内心地觉得孩子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责任。不管老师用怎样的情绪和措辞跟家长沟通,这句话都能让老师明白,作为家长,我愿意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而不是把孩子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老师。

   注意和老师沟通的礼仪
   每次女儿换了新老师或者幼儿园,我都有个习惯,即主动建立和老师沟通的渠道。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刚认识的人,如果不是第一时间主动“破冰”去交流,接下来深交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也是一样的,刚开学的第一个月,如果家长没有主动跨出这步和老师沟通,之后要顺畅地聊孩子就会比较困难。因此,女儿开学的第一个月,我会非常刻意地去做这件事,这个过程需要遵守一些礼仪。

    1.沟通渠道
    家长很忙,老师也很忙,有效沟通是为了提高沟通的效率,但我们经常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认识女儿的每一个新老师后,第件事就会问:您看今后怎么和您保持联系?有的老师喜欢短信,有的喜欢邮件,有的喜欢当面谈。了解了他们的沟通方式后,谈重要的事情时,就知道用什么方式最容易找到他们,而且也不会令人反感。比如,女儿2岁时,幼儿园的班主任最喜欢当面聊,我就会了解清楚她什么时候有空,然后会不定期去幼儿园。而女儿现在的班主任更加习惯用邮件沟通,所以我更多地用邮件来和她联系。

    2.有备而来
    每次要和老师谈论女儿的教育问题之前,我都会充分准备。我会问自己两个问题——

女儿的主要问题:用具体的例子说明。描述例子时,最好用“5W1H"模式,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见老师的目的:寻求帮助,还是分享新发现?或者是澄清疑问?目的不同,达成的结果就会不同。
    另外,如果是发邮件沟通,我一定会把标题设置成这样的格式:“咨询分享+孩子名字+问题总结”。比如,女儿上幼儿园后,开始在家出现频繁的尖叫行为,我怀疑她是从同学那里学到的,就先写了一封信了解情况,标题就是“咨询Dorothy频繁出现尖叫行为”。试想,老师每天邮箱里躺着那么多信,如果家长的邮件标题表达了明确的沟通诉求,相当于在为老师节省时间,从而提高了沟通、回复的效率。

 

3.及时反馈

这一点也特别重要。凡是和老师沟通过,特别是老师给予我建议的事情,我一定会及时向老师反馈,主要涵盖以下3点——
    根据上次所讨论的问题,我做了什么?

女儿出现了哪些变化?
    我的反思和感悟是什么?同时,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怎样配合?
    和所有团队管理的本质样,我始终相信,激励人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对于老师来说,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可以改变或塑造一个小生命,甚至影响一个家庭时,这种成就感会很大,这样的及时反馈,不仅让老师觉得他的意见得到了尊重,更关键的是,他知道这个学生的家长是明理的,是注重家庭教育的。没人不愿意多和这样的家庭进行沟通吧?

    J特别提醒
    也许是曾经做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我始终觉得,每个角色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家长也不例外。打造和老师的沟通渠道,家长首先要展示自己作为家长的专业度,专业度并不是说要把自己包装成“完美家长”,去打造“完美孩子”,而是体现在减少沟通的随意性,尊重老师的专业性,克制自己的情绪化。 可以把每一次和老师沟通的机会,都当成让老师认识家长专业度的机会!专业的人之间才会有更具建设性的对话,而不是互相指责、宣泄情绪等无谓之争。
    好的教育就是打造最强“铁三角”,为人父母要先具备“职业素养”,这样去跟老师沟通时,老师才真的愿意听。

 

摘自《家庭教育导读》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