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提升父母教育的行动力

时间:2021-07-14

很多家长了解和掌握了许多科学的教育理念,也知晓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但认同的很多理念、掌握的很多教育方式和方法却经常难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或者三分钟热度,或者虎头蛇尾。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科学的教育理念认识模糊,执行力不强,缺乏行动的紧迫性和持续性。那么,如何提高父母的自控力和执行力,在家庭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在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听不少父母反映说,自己勤奋阅读家庭教育图书,经常去听家庭教育的讲座,每天也会浏览各种微信公众号里的家庭教育推文,因此明白了很多家庭教育的道理。比如,家长要控制好情绪教孩子;父母相亲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孩子是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父母要首先做好榜样;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可不知道为什么,认同的很多理念、掌握的很多教育知识却经常难以落实:一陪孩子学习,自己情绪就不禁失控;一拿起手机,自己也舍不得放下来;一再告诫自己耐心和孩子沟通,可看到孩子心不在焉的表情,就气不打一处来。刚听完讲座,能坚持新观念、按新方法教育孩子,可坚持不了多久,又回到老路……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作为父母该怎么办?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父母最缺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他们关心孩子成长,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现在的各种家庭教育资源也日益丰富,期刊、网络、论坛、讲座,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各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得到了迅速普及。
    但父母们在学习时最难做到的是知行合一:认同与行动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也是目前我国家庭教育进入深水区的表现。

1,知易行难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这是讨论了几百年的哲学话题,表现在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既有知易行难,也有知难行易。比如,在了解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的多是知难行易,即父母要想系统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知识不容易,这些枯燥深奥的理论知识让人难以理解,但是, 如果通过努力掌握了,父母就能豁然开朗,容易理解孩子的行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就避免了因为父母对孩子不理解造成的各种矛盾。当父母懂得修正自己的行为时,体现的则多是知易行难,如父母要做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这样的道理不难理解,但却很难做到,或者做到一两次不难,长期坚持下去,难度很大,因为成人几十年根深蒂固的习惯使然,从知到行存在不小的挑战。家庭教育,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接受教育。

2.知多行少
    知道某个道理,接受某种观念,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落实某个想法,执行某个计划,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我们的教育从小考查孩子最多的是知识,考查方式最多的是纸笔测试。所以,我们的孩子比较注重的是接受、记忆以及表达,而对行动的能力要求不多。这不,当我们长成大人,往往能说会道,却难见行动。
    父母在学习家庭教育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很容易就接受流行的教育观点,但是无法给孩子言传身教、正确引导。比如,他们要求孩子心无旁骛地认真读书,而自己却玩手机游戏,看网络剧。
3.知快行缓
    父母看一篇家庭教育推文很快,短的几分钟;听一场家庭教育讲座,长的也就几个小时。在听课现场,家长们听得热血沸腾、激动万分,但是人的情性使然,一时的激动很难转化为行动。明知道要经常带领孩子户外运动,可是自己也懒得动;明知道要放下手机,一打开视频,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父母的各种“拖延”“迟缓” ,慢慢地就把一切该做的教育“拖黄了”。
    父母就是长大了的孩子,他们在孩提时的一些毛病如自控力不足、好拖延等,如果不加以觉察,不进行有意识的改变,即使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如果有人问,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缺什么呢?最缺的就是“行动力”。每位父母都不可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洞悉所有的规律,我们都是边学习一边陪伴孩子成长。所以父母要争取做到知道一点,落实一点;相信一点,执行一点。即使这样不完美,却是走在趋于完美的道路上。

二、父母教育行动力缺乏的原因
    只有知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是什么让父母们的教育行动力不足呢?

1.认识不清导致行动缺乏紧迫性
    真正的行动来自清晰的观念,秉持“知难行易”认知的人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并从心底接受这样的观点。如有些父母尽管掌握并认同了一些教育观念,但是他的认识仅仅处于层次较浅的尝试阶段,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更深的体验感,距离真正的接受,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所以,一有风吹草动,父母就会心生疑虑,就会质疑自己:为什么同一对父母教出来的孩子会不同?为什么有些家长不管孩子,孩子一样很优秀?只要父母心底还存在疑虑,那么他的行动就会打折扣,行为就不会坚如磐石、坚定向前,这样一定会影响教育的行动力。
    我国的儒家经典《大学》中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父母学习家庭教育要想做到“修身齐家”的前提是“意诚心正”,而要做到这一点的逻辑起点是“格物致知”,用在家庭教育上就是真正明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掌握家庭教育的内在要求和规律。
    父母只有以一颗虔诚心认真学习儿童发展的相关规律性知识,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真正价值,才会有紧迫而谨慎的教育行动。

2.自控不足导致行动缺乏持续性
    有些人做了父母后,他们在思想认识上虽接受了某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但在如何提升自控力以及执行自己认同的理念时“虎头蛇尾”,不可持续。父母面对的是心智未成熟的孩子,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孩子能接受、易理解的状态和形式与其相处;又因为孩子以模仿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作为孩子模仿学习最直接的榜样,父母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社会能接受并认同的方式生活、工作和为人处世,孩子便也接受了父母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可以说,成年人成长于儿童,成年人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均和自己所受到的教育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如果一位成年人自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自身成长就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他的认识水平,行为能力和思想意志水平,在成年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否则,当他做了父母后,他(父母)会因自控力不足而影响另一个童年的他——孩子。

3.观念不一导致行动缺乏协调性
    家庭教育与相对独立的学科教育不同,它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进行的家庭成员彼此间有意识的影响活动。家庭生活具有整体性和全员性,全家人共同协作,构成了整体性的生活,如吃饭就很少是妈妈和孩子两个人的事,通常是一家人,最少也是夫妻俩带着孩子,有时还有祖辈在场。那么这时对孩子的教育复杂程度就会增加,如妈妈接受了“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理念,可当妈妈正要鼓励孩子自己吃饭时,家中的祖辈有可能会不理解不接受年轻父母的教育理念,争着给孩子喂饭。在观念不一致的家庭中,如果没有家人的配合,家庭成员单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效果会大打折扣,还会因和家人产生激烈冲突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对孩子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某一位家庭成员的教育行为如果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慢慢地他也会兴味索然,渐渐放弃。
    家庭在育儿过程中,因为家人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而产生习惯性冲突和习惯性无助,最终导致放弃,都在消磨家庭的育儿合力以及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育儿积极性。

三、提升父母教育行动力的策略
    行动力,有人称之为执行力,是父母拥有了一定的教育意识后的执行能力,当父母拥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后,教育的效果就来自其教育行动力。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心里认同要控制好情绪再教孩子,但是教育孩子时却控制不住自己;知道玩手机对孩子影响不好,眼睛却始终不肯歇下来;知道要坚持带孩子练习钢琴,但坚持几天就懈怠起来……

孩子的好习惯来自于父母的坚持,如何避免有觉悟的父母陷入“观念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家庭教育怪圈呢?接下来,笔者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多年来和父母们一起学习成长的经验,提供一些方法与策略,供大家参考。
    父母们的育儿行为从启动到坚持,受父母的教育观念、自身素养、家庭氛围的影响。要想提升父母们育儿行为的执行能力和坚持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帮助父母深化教育认识、制订周详计划,以及形成学习团体等方式推动其实现。

1.勤学明晰,用科学的理念指导教育行动
    人是会思想的,人的行为大多受认知和观念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
    父母如果想形成稳定的教育行为,可以尝试着在认知上把模糊的教育观念辨析清楚,多角度地丰富对问题的认识,并促进全家人一致行动起来。
    辨析,能让观念从模糊到清晰。父母在学习家庭教育时,有很多观点乍听起来特别有道理,也很认同,为什么经常难以落实?因为很多教育观点在传播时是被提炼过的,甚至被口号化了;有的观点则是为了表明某个立场,或者为了反对某种不良教育现象,从而呈现出过分笼统、模糊不清的现象。
    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充满绝对化的教育口号对人们观念的改变也是有一些贡献的,但是对每一位需要面对具体孩子的父母而言,它导致父母们在育儿时出现或左或右的极端倾向,于实践无益。这类口号往往出现在畅销书和家庭教育的大型讲座中。在这样的情景中,家庭教育的细微过程和颇具个性化的教育实践很难被具体理性地加以分析,因为不符合场景需要,否则就显得琐碎,没有了吸引力。各种具有冲击力的教育箴言、口号和教育金句被用绝对化的表述方式包装起来,大力传播,这是符合传播学规律的,但难说一定符合教育规律。
    当然,不是这些观点有错误、不可信,而是每一位父母在接受了这些家教箴言后,要有意识地进行辨析,将被因场景需要而抽取掉的具体情境丰富起来,落实到教育孩子的具体实践中。
    如在很多家庭教育讲座中,有人把一些孩子存在的问题归结为“隔代教育”。如果不进行辨析,很容易出现对祖辈带孩子的批判。这样的简单归因会带来问题分析的简单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破坏儿童成长的家庭生态。

有一次,我去一所小学开讲座,看到前排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爷爷,就走过去打招呼,老人家一脸“愧疚”:“实在不好意思,孩子父母忙工作,请不了假,只能我来,对不起!”老人家的话让我一惊,忙说:“ 要谢谢您来,你们为了两代人付出了很多,爷爷也能把孩子照顾好,你们已经把自己的儿女教育得很成功,一定也能带好孙辈。”老人家听了我的话放松下来,说:“现在我们这些照顾孩子的老年人有点怕开家长会。一开家长会就听到专家批判我们宠孩子,把孩子带坏了,儿女们也怪罪我们,真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这是家庭教育普及过程中出现的不加辨析、模模糊糊传播教育理念带来的弊端。后来,我以与这位爷爷的对话为由头,和在场的家长们分析了祖辈隔代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利与弊,肯定了祖辈带孩子的很多符合孩子身心需要的特点,同时向祖辈们提出了一些完善隔代教育的建议,并指出,只要年轻父母不放弃自己陪伴孩子的责任,隔代教育即使做得不够完美,也不会把孩子带偏。会后,这位爷爷拉着我的手连声说:“你的课让我放心了,我回去会踏踏实实地带孩子,再也不提心吊胆了。”
    这是科学辨析的好处,如果不加以客观分析,会让一家人都感到愧疚和教的压力,影响教育行动的执行,
    类似这样批判“隔代教育"的模糊糊的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市场上目前仍然存在。如父母别陪孩子写作业;孩子没有兴趣不要继续学习;要把孩子培养成最好的自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才能更自律;等等。这些教育箴言耳熟能详、一听就懂,但是父母们却很难把握与落实, 在落实前一定要多多辨析, 分析其使用语境与使用条件,以保证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以及父母们教育行动的可持续性。

2.计划周详,用科学的方法引导父母的教育行为
    习惯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父母的教育行为也不例外。我们常说要养成孩子们的好习惯,殊不知,真正陪伴过孩子的父母们深有体会,要想孩子养成各种被期待的好习惯,取决于自己是不是能够坚持。
    我们在培养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时都知道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制订一个可行的计划,然后每天鼓励孩子去坚持。可很多人只是嘴上说教,孩子们也是三分钟热度,父母稍一放松,孩子的好习惯就归零。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保持高度的警觉,会采用呵斥甚至打骂的教育方式,一位妈妈说:“只要骂一下,孩子就能好几天。” 我曾经问这位家长:“孩子坚持的时间是不是越来越短,你们呵斥孩子的声音却越来越高?”这位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你怎么知道?
    这就是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不知不觉掉入的恶性循环:打骂呵斥——孩子好几天——家长放手——孩子的行为逐步放松,表现不好——父母再打骂呵斥——孩子再好几天……周而复始,直到父母的打骂呵斥失去了效力,孩子自我认识消极:“我就是个坏孩子” ;父母对孩子误判:“这孩子就这样,没救了!”
    事实并非如此,这其中的最大问题不是孩子不能坚持,而是父母错误地认为对孩子一发火就灵光,孩子就能遵守约定,自己却没能根据既定要求,坚持帮助到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大吼大叫对孩子而言短时见效,却无法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因此,父母如果对孩子有某个方面的要求,也要同时对自己的协助行为提出要求。如要求孩子认真写好每个字,父母就要做到每天检查、登记、评价,孩子做得好的要好好鼓励;没有达到要求的要让孩子重新书写,以确保和孩子商定的要求能够每天见诸行动。
    在帮助孩子时,不要一下子提太多要求,但是对提出的每一项要求都要坚持看到行动、见到效果。特别在帮助孩子的初期阶段,要警惕以相信孩子或给孩子自我成长机会为名放松对自己和对孩子的要求。父母最好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计划表旁,列出父母的检查监督帮助表每天登记,以此提醒自己是不是能做到坚持。一来做孩子模仿的榜样;二来在孩子的习惯养成初期,避免孩子因为惰性而放松懈怠;三则也是父母挑战自我,获得自我成长的好机会。
    为了能做孩子成长的好榜样,成为帮助孩子的合格“教练” ,父母要努力改变自己,全力超越自己。

3.家庭团结,用集体的力量促进父母坚持行动
    要想让身心发展已经基本定型的成年人改变多年养成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并不容易。从这一点看,教育孩子比教育父母简单多了,孩子的改变是在养成新的习惯,一切从零开始;父母的改变需要先打破原有的习惯,再建新的习惯。

打个比方,学习和健身一样,似乎都是在“花钱买罪受"。健身克服的是身体的惰性,学习改变的是思维惰性,都需要我们从舒适区走出来,用新的方式面对世界。为了坚持锻炼身体,最好的方式是组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相约一起运动,这样的好处是在我们出现情性时有人提醒,有人带动,不至于沉沦下去,最终放弃。
    父母学习家庭教育,坚持帮助孩子也可以模仿运动健身的模式,组成学习团体,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家庭教育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最好的帮助来自于家人在生活中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不是一位家长的事情,而是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只靠一个人努力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家人合作,相互支持。当母亲对孩子提出某个合理要求时,孩子的父亲和祖辈都应该支持母亲的要求,这样才能对孩子形成稳定的要求;当孩子的母亲因为工作忙碌等原因不能时刻提醒帮助孩子时,祖辈应该主动根据既定要求提醒孩子,以弥补父母的实际困难。
    家人合作,相互提醒。当父母和孩子形成某个约定,比方说要和孩子好好说话,不吼不叫,而当父母因为惯性和特殊情境没能坚持做到心平气和时,家人就应该及时给予提醒,以帮助他们训练自己在情绪失控时收得住的能力。
    学习小组,相互促进。在家庭之外,父母也可以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长形成家庭教育学习小组,共同研修,相互促进。如很多父母都认同亲子共读的价值,但是忙碌了一天的父母如何能做到每天坚持呢?如果几位家长能够组成亲子共读学习群,大家相约在一段时间内陪伴孩子共读一本好书,每天在群中打卡练习,以达到大家团结互助、相互促进的目的,避免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松懈与放弃。
    一个人走路可以很快,但不容易走远;一群人走路不一定能走得很快,但一定能走得更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在广大父母中形成共识。只要父母们努力践行正确的教育理念,一定会把我们认同的理想教育落实到日常行为中,落实到千家万户中。

 

摘自《家庭教育》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