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表扬利于培养孩子自信

时间:2021-09-22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表扬和批评都是不可少的教育方式。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表扬更能强化孩子好的行为,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如果表扬不当,则会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表扬的方式是教育孩子的一门艺术。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该如何掌握这门艺术呢?我们先从下面这个案例谈起。

    案例
    天一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一直担任班长。因为表现突出,从小,父母和老师就经常夸奖他懂事、聪明、能力强,他的同学对他也羡慕、敬佩不已。
    中考后,天一考上了市里一所重点高中。可是不知怎的,天一觉得上高中后,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少了,班上有的同学不管是在学习还是人际等方面的表现,都比自己好。虽然父母一直鼓励他,但早已习惯了别人的关注和表扬的天一还是觉得很挫败。慢慢地,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天一渐渐没了小学和初中时的自信,学习也越来越没有动力。

    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中有一种现象叫“第十名现象”,说的是一个班里最有作为的学生,往往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学生,而是在班上处于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这种现象的产生一般与外界对前几名学生过多的关注和表扬有关。外界过多的关注和表扬,会使前几名的学生习惯于别人的好评,一旦获得的关注和表扬减少,就可能会导致他们心态失衡,丧失做事的动力。
    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因为平时得到的关注和表扬相对较少,所以他们会更具独立性,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自己,不易因为别人不好的评价而丧失做事的动力。案例中,天一到了优秀生云集的重点高中,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注和表扬减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时,天一需要做的是:认清环境的变化,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从小就习惯了被关注和表扬的他,在别人对他的关注和表扬变少后,渐渐失去了原来的自信。从这不难看出,天一高中前的“自信”大多是源于外界的表扬,过多的表扬让他习惯于依赖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除此之外,天一的父母经常夸奖他是一个懂事、聪明、能力强的孩子,这些表扬都是评价性的。评价性表扬的突出特征是对孩子的行为直接作出评价性的表述,忽略内容和过程。这种表扬方式主要聚焦于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容易让孩子形成固有的归因思维,认为自己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自己本身很厉害,而不是因为自己努力的结果。这样一来,当现实评价变得与孩子的期望不相符时,孩子往往很容易觉得挫败,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从而变得不自信。故事里的天一就是典型的例子。

    建议和对策
    类似天一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怎样表扬才能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第一, 表扬孩子的努力而非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将一些孩子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实验研究,实验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让两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智力拼图),并进行一对一的反馈:组孩子得到的反馈是“你拼对了那么多个拼图,你真聪明”;另一组得到的则是“你拼对了那么多个拼图,看得出来你很努力”。第二步, 询问两组孩子是否愿意再做一些智力测试。结果发现,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因为担心会失去“聪明”这一标签,大多拒绝了,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却很乐意。第三步,让两组孩子完成与他们年龄不匹配、难度更大的任务。结果发现,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觉得很挫败,认为自己可能并不聪明,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就算有做不好的地方,也愿意不断尝试。第四步,让两组孩子再进行一次和第一次智力测试水平相当的测试,结果发现,被表扬聪明的孩子测试分数出现了下滑,被表扬努力的孩子测试分数呈现明显上升。研究结果表明,表扬孩子努力比表扬孩子聪明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的教育方法更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多表扬孩子努力,而非能力。

    第二,表扬要具体且及时。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不能太随意和笼统。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行为中的闪光点,对孩子努力的过程进行细心的观察,多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如孩子的态度、勤奋、坚持、处理方法等。当发现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时,就可以描述出来,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表扬。

    第三,表扬要适度。
    不要夸大其词地进行表扬,只有家长的表扬贴合孩子的表现,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诚。与此同时,表扬不能过滥。过多的表扬容易让孩子对表扬习以为常,达不到激励的作用,也容易让孩子骄傲自满,一旦表扬强度降低或缺失,孩子就难以适应。

    第四,用描述性表扬代替评价性表扬。
    家长应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性表扬,值得家长推崇的是描述性表扬。
    描述性表扬的要点在于描述性地说出家长观察到的、孩子值得肯定的做法或行为,并说出家长的感受,肯定做事的内容胜于评价。这种表扬方式主要聚焦于内容和过程,可以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努力和做得好的地方,明白努力过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孩子下次继续做好的动力,让他们更愿意在努力的过程中花力气。它的一般表达方式是描述你所看见的事实,陈述你的具体感受。比如:“我看见你做了很多事。积木放回箱子了,书本放进书包了,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连桌上的灰尘也擦干净了。走进这个房间,让人感到特别舒服,妈妈很开心。”“看得出,你近来在学习上下了很多功夫。你的字写得端端正正,作业本干干净净,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你一定读了很多很多遍,妈妈觉得很高兴。”
    自信往往来源于自我的成功体验。当孩子听到这些描述性的表扬后,不仅会很高兴,愿意去持续这些行为,也会从心底里肯定自己、认可自己,不断增强自我价值感,从而建立真正的自信。

                                                     摘自《家庭教育》20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