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自己的童年,理解孩子的当下

时间:2021-09-22

当我们谈论理解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谈论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理解孩子的恐惧,理解孩子的缓慢,理解孩子的兴奋。

    理解孩子的恐惧,请勿嘲笑
    孩子有许多恐惧,你知道吗?网上看到过一篇美国临床心理咨询师的科普文,很详尽地列出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所害怕的东西”。就拿我们大人觉得习以为常的如厕来说吧,2~4岁的孩子对如厕居然有这么多担 心:“担心大便会痛, 担心他们会掉进便盆里,担心马桶冲水的声音,担心会有虫子从马桶里爬出来,担心被便便碰到手。”文章发出来后,有很多网友说,“真想不到孩子还会害怕这些东西”。是啊,就连我,一个所谓的儿童教育研究者,虽然猜测到孩子不肯到马桶上大便是因为害怕,但是我真的没想到孩子有这么多恐惧。
    孩子小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恐惧,上小学、中学后就没有了吗?一样有。我们别自己当了大人就忘记了小时候所害怕的东西。中小学生也有各种各样的害怕,他们害怕被同学嘲笑,害怕被同伴孤立,害怕不爱吃某种食物会被同学笑话,还会害怕和老师说话、提建议。

受传统文化影响,一般情况下孩子都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至少不敢当面反对。所以要让孩子对老师提出点什么要求、建议,孩子就更害怕了。我家孩子学校的校服是衬衫、西裤,我曾经对孩子说你们天天有体育课,还是穿运动服比较方便运动,不如你和老师建议以后的校服改为运动服。我理所当然地以为我家俊哥阳光大方、能言善辩,跟老师提个合理建议毫无阻碍。没想到孩子说,我才不去说呢,要说你去。
    我冷静了一下,回想起自己当年,哪敢和老师建议什么校服啊。学校里要求交钱买校服,管他校服什么风格,让穿就穿呗,回到家老老实实和父母说明情况,第一时间就交钱。所以我们不要高估了孩子的勇气,他们对大人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对老师更有一种敬畏。只有当我们理解了孩子,我们才不会为难孩子,才会在心里悲悯、怜惜、支持孩子。

    理解孩子的缓慢,请勿催促
    我们总以为要求孩子做的事,孩子马上就能做到。我们如此急功近利的时候,就是我们忘记了自己也曾是个慢吞吞的孩子的时候。 我们要理解孩子的缓慢,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牵一只蜗牛散步。
    我家俊哥背单词,我怎么觉得比我慢那么多啊。一个生词,我三分钟就记住了,可是他却要花十分钟,过两天又会忘记。这时候我就会批评他不用心,不认真,不投入。 孩子还辩解:“我不是你说的那样! ”我就会更急躁;“ 那你为什么记不住?”孩子据理力争:“我就是记得没有你那么快! ”我平静下来后,想了想,我是在拿自己的速度要求孩子,也是在拿自己的长板比孩子的短板啊。孩子刚刚接触英语,拼读单词当然有困难。我却无视孩子的难处,苛刻要求孩子和我一样能够快速记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另外,孩子在数学方面比较擅长,他做数学题可比我当年快多了,我却无视他的长处,偏偏将他的短处拼命放大,这不是让孩子难受吗?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理解孩子的缓慢有他年龄段的原因,也有他熟悉程度的因素,还受他的兴趣爱好的影响。反复催促孩子没有用,幻想立竿见影也不可能,唯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缓慢,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呵护,才能给予孩子实际帮助与精神支持。

    理解孩子的兴奋,请勿不屑
    孩子比我们容易兴奋,那是因为孩子年轻,心态阳光,不像我们成年人一样老气横秋。这是好事啊!我们忘了自己当年为一件小事兴奋不已的情形啦?明天要秋游,今天一晚上激动得睡不着; 秋季才开运动会,春季就开始跃跃欲试,兴奋小半……让我们多回忆一下自己年轻时的激情,就更能理解孩子的兴奋。这兴奋,原来是一种可贵的生命力,是一种可爱的欣欣向荣。
    孩子学校的运动会开完都一个月了,孩子还天天津津乐道他们班的战果:张三在800米比赛中跑赢了一直拿第一的隔壁班某某,为班级争了一口400米接力赛孩子也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起夺得铜牌,虽是铜牌,却是班级历史最好成绩跳远比赛他们班的大个子刷新学校十年的来的历史记录……这一个月来,孩子的话题始终围绕着运动会,最让我生气的是,他的心思也似乎还在运动会上,天天下课了就想着踢足球、打篮球,焦虑如我的中年母亲,能不担心他的学业?
    我和孩子好好谈了一次,他似乎不以为然:运动多好,天经地义;班级荣誉多好, 值得兴奋很久……孩子的话似乎不无道理。我只好又用“回忆童年法”来说服自己。那时候篮球赛赢了隔壁班,整个学期都扬眉吐气,常常故意和同学们结伴,趾高气扬地经过隔壁班教室;那时候跑步输给了年级冠军,气得我一年没和她说话,心里暗暗较劲,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练习,一年后终于“复仇”。原来,当年的我就是当下的孩子啊!
    我不指责孩子了,陪着他一起打球、跑步,倾听他津津乐道一个月前的运动会,支持他多练习,明年运动会争取更好的成绩。没想到当我理解、支持孩子,孩子反而通情达理,天天先做完作业再去打球,周末也是礼拜六写完功课,礼拜天运动一天。看来“理解万岁”不是空话,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纽带,也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啊!
    理解孩子的恐惧,理解孩子的缓慢,理解孩子的兴奋……请家长朋友们多多回忆自己的童年,多多理解孩子的当下吧!多一分惺惺相惜,多一分感同身受,多一分换位思考,亲子关系就多了一分宝贵的亲密无间,孩子的成长就多了一分来自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摘自《家庭教育》20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