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生徐晓婵:带着女儿去驻村

时间:2022-12-30

最美医生徐晓婵:带着女儿去驻村

方堃

 

为实现全面脱贫,安徽省卫健委开展“百医驻村”行动,号召省市级医院医生深入到缺少村医的乡村进行健康扶贫。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治医生徐晓婵,与同为医生的爱人张建明不仅共同进山扶贫,还将7岁的女儿转到了当地小学,带着娃娃去驻村一时传为佳话。

两年里,女儿和他们一起踏过了蜿蜒山路,一起经历了酷暑严冬,一起见证了村民们痊愈后的笑颜……医卫伉俪秉持初心和使命,诠释着医者仁心;他们与女儿宝贵的共同经历,以及对女儿的言传身教,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积极向上的种子,让她拥有了更加坚强的意志和承托生命的力量。

 

“正面交流。再大的困难都不要隐瞒,直接告诉孩子,帮助她分析困难的具体内容和程度,才有利于孩子去勇敢面对,并解决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20196月底的一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治医生徐晓婵接到了百医驻村行动的通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只有3天考虑时间。徐晓婵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决定报名参加。

其实,就在前一天,徐晓婵的丈夫、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治医生张建明刚接到了驻村通知,夫妻俩都是主治医生,都符合“百医驻村”行动的报名条件。徐晓婵和丈夫来自农村,早就有驻村帮扶的想法,于是第一时间写了申请。唯一让徐晓婵担心的问题是,这一去就是两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怎么办?

1985年出生的徐晓婵,大学考入安徽中医学院,与同学张建明相识相恋。大学毕业后,徐晓婵在安徽中医药大学读研期间,与男友携手步入婚姻殿堂。2012623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希望女儿能够体会中国优雅的文学之美,徐晓婵给女儿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张清语。

2013年,徐晓婵研究生毕业,成了一名急诊科医生,工作加班、日夜颠倒、处理紧急病患是常有的事,日常照顾小清语的任务便托付给了姥姥。徐晓婵很重视女儿的教育,虽然陪伴女儿的时间少,但她觉得陪伴质量更重要,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只要和女儿待在一起,母女俩总是欢声笑语不断。

此时,徐晓婵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带着女儿一起去驻村呢?来不及细想各种困难和挑战,更没有时间考虑周全,徐晓婵分别向女儿所在的小学和相关主管部门咨询,没想到事情比想象中进展得顺利,很快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最终,徐晓婵和张建明被分到了黄山市休宁县璜尖乡相邻的两个村子,他们可以带着女儿去驻村了!

接下来,徐晓婵决定和7岁的女儿认真谈一次。徐晓婵从来不认为孩子年龄小就什么都不懂,一直与女儿正面交流,她觉得再大的困难都不要隐瞒,直接告诉孩子,帮助她分析困难的具体内容和程度,才有利于孩子勇敢面对,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判断力和直面困难的能力。

张清语小时候去医院做腺样体切除手术,术前要做几次鼻腔镜检查,器械插入鼻腔有的大人都难以忍受,小朋友们哭声一片。做检查时,徐晓婵抱着张清语,对她说:“会有一点不舒服,但检查是必须做的,并且很快就会结束。现在倒计时,最难受的10秒:10987……好了!整个检查过程,张清语真的一声没哭,并且是所有小朋友中最配合的。

这一次,徐晓婵依旧坦然与女儿交流:“跟着爸爸妈妈去驻村呢,好处是可以每天在山野溪涧玩耍,还有很多新同学;坏处是要跟姥姥分开,住的房子会简陋一些……”小清语显然被妈妈描述的新鲜山村生活图景吸引了,好奇的大眼睛不停地眨啊眨,听说大山里的村民缺少医生,她用稚嫩的声音说道:“我要和爸爸妈妈去驻村,去帮助那里生病的人!”

 

“快乐的童年是孩子一生的宝藏,是以后应对挫折、调节压力的能量源泉。落下来的知识,可以慢慢补回来,而那些宝贵的经历却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山高路陡的“徽州天路”是前往璜尖乡的必经之路,一侧是陡峭屹立的绝壁,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201979日,徐晓婵夫妇带着女儿乘车来到璜尖乡,第一次与姥姥分离的张清语,哭了一路。徐晓婵只能一边轻拍女儿的背,一边轻声安慰。

徐晓婵一家在乡政府临时安排的房间落下脚,两张大板凳拼在一起就是一张床,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大半个月后,他们搬到了学校集体宿舍,条件才稍微好一些。

时值暑假,张清语每天在清风怡人、虫鸣鸟叫的清晨醒来,山林叠翠、香花劲草,偶尔还有不知名的小动物倏地从林间穿过,这里简直是一片天然的冒险乐园。大山里到处是汩汩的山涧,住处门口不远就可以下河摸鱼。一场大暴雨过后,溪水中的大石头后面聚集着成群的淡水石斑鱼,张清语光着两脚在水中玩得不亦乐乎,每每摸到一条鱼,她便用两手紧紧抓住,高举过头顶,银铃般的清脆笑声传出很远很远……

看着女儿每天像只快乐的百灵鸟一样四处玩耍,徐晓婵也很高兴,但起初她的心中并非全无担忧。要带女儿驻村之时,就有朋友好意提醒:“乡村的教学质量怎能跟城市比?何况你们还要去两年,可耽误不起。是工作重要,还是孩子的学习重要?”最终,徐晓婵还是决定带女儿去驻村,落下的知识,可以慢慢补回来,但孩子的童年转瞬即逝,她很珍惜和女儿相处的时光。

9月,开学了,张清语成为璜尖乡中心学校一名二年级的学生。一天,徐晓婵发现女儿放学回家闷闷不乐,原来,班里的小朋友都不和张清语玩儿,还三五成堆地议论她,她一个朋友都没有,感到特别孤独,甚至有个同学说给我1元钱才和你玩。徐晓婵认真地告诉女儿:钱是买不到真正的友谊的。没有人和你做朋友,可能是因为你刚到一个陌生环境,同学们对你不了解;小朋友们议论你,也只是对你好奇罢了。不要着急,你可以主动和同学们交流,试着去帮助别人,一定会交到好朋友的。

张清语听了妈妈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还自己分析道:“同学们下课说方言,我听不懂。我以后多跟同学说话,慢慢就能听懂了。”徐晓婵听了,会心一笑。有了难题,首要的是教会孩子遇事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问题总能解决,人一定要有弹性的情绪调节能力。

此后,徐晓婵经常关心地问女儿:“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呀?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随时了解女儿的学习以及和同学相处的状态。不久,张清语就交到了新朋友,在学校的生活渐渐如鱼得水。一天放学,张清语带回家一只空瓶子,徐晓婵定睛一看,里面竟然养着一只苍蝇,张清语兴奋地说:“班里同学都在养苍蝇玩。”徐晓婵虽有些讶异,却没有阻止女儿,孩子感兴趣的事只要不造成伤害,就由她尝试,还可以与同学们多一些交流的话题。

徐晓婵夫妇工作繁忙,住处没有电视,张清语放学后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很着急,学校有捐建的图书馆,她时常带几本书回家,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尤其爱看历史书。

晴朗的夜晚,繁星满天,看着女儿在林间追逐萤火虫的快乐身影,徐晓婵由衷地感叹:快乐的童年会是孩子一生的宝藏,是以后应对挫折、调节压力的能量源泉,这些宝贵的时光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会让孩子在将来面临不同的选择时,做出与所受教育相符的选择”

璜尖乡是安徽省最后一批通公路、通电、通电话的贫困乡镇之一。全乡一大半劳力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多是老弱病幼。徐晓婵没来之前,村里没有村医,“小病靠拖、大病靠抗”。村民们住得分散,有的村民组距离卫生室特别远,老人们来看一次病要步行十多公里山路。徐晓婵和张建明探索偏远山区巡诊模式,将常用药品及医疗物品随车携带,车顶有移动卫生室标志,大大方便了村民们寻医问药。

2020年寒假,张清语回合肥看望姥姥,紧接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面对未知的疫情,作为村医,徐晓婵夫妇整个春节都和当地工作人员一起,设卡隔离,监测巡诊,上门送医送药……连续57天没有休息。4个月后,学校复课,徐晓婵才见到了女儿。徐晓婵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说:长高了……”张清语则心疼地说:妈妈你变黑、变瘦了。

为了摸清楚村民的健康状况,徐晓婵与张建明不顾山路时常发生塌方的危险,逐一上门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宣传健康知识,承担起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慢性病管理。他们常常清晨出发,一走就是一天,张清语整日见不到爸妈,偶尔也会抱怨:“你们为什么不陪我?”徐晓婵只得摸摸女儿的头,安慰道:“爸爸妈妈太忙了,有时间就陪你……”

学校放假不上课时,徐晓婵会带着张清语一起去给山里的村民看病。村民们都把徐晓婵当作亲人,拉着她的手说个不停,有的村民痊愈后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村民们看到徐晓婵带着女儿来送药,高兴地把家里刚采摘的玉米、西红柿等拿出来塞给张清语:“小宝贝,给你好吃的。”

张清语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以前父母没有跟她过多地解释过工作内容,现在她从心底对父母充满了敬佩,“爸爸妈妈是在帮助别人,是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此后,张清语再也不怪父母不陪自己了,总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少担心,多些时间给村民治病。

因为返乡人员核酸检测工作繁重,2021年春节,徐晓婵夫妇再次放弃休假,与村民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春节。这个冬天特别寒冷,山涧冻成了冰瀑,张清语就掰下一段长长的冰凌当剑玩。房间里缺少取暖设备,门窗透风,半夜里张清语冻哭了,徐晓婵赶紧给她贴几张暖宝宝,又生了一个小火盆。张清语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了坚强的意志。

20217月,徐晓婵夫妇圆满完成为期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乡亲们洒泪送别,徐晓婵也满眼热泪。张清语拉着小伙伴们的手说: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

20223月,第七季《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张清语在璜尖乡以山野清溪为背景录制的一段诗朗诵被节目组选中,去北京参加了10期录制。虽然她没有闯进最后的决赛,但已显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并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小朋友,收获了友谊,开阔了视野。有人问张清语: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张清语说:我想当老师,像我的爸爸妈妈一样,从城市到农村,去帮助别人。

听到女儿的回答,徐晓婵很是欣慰。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言传身教,或许当时看不出什么效果,却会让孩子在将来面临不同的选择时,做出与所受教育相符的选择。对于孩子的未来,徐晓婵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她身心健康,做有意义的事,对社会有益,就足够了。

 

摘自《恋爱婚姻家庭》20229月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