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一面,都有可能在顶点与人相遇

时间:2019-10-04


温  言

 

    刚工作时,作为新人常流浪在各个不同项目组打杂。有一次加班到很晚,所有人都很疲倦,当时所在项目的一个香港经理开玩笑道:“你学的明明是国际关系专业,怎么跑来做这个呢?是不是学不下去才转行啊?”我淡定地说:“没有,学得还好。”他继续逗我:“那你背段《联合国宪章》。”于是我用英文背了一段前面的序言,香港经理当场绝倒。

    后来熟了,我老实交代:那段引言是专业课老师要求的“基本功”,属于正好撞到了枪口上,他要问其他的我反而不会了。

    他说:“基本功就是态度,态度正确比什么都强。”

    后来,我发现这位经理经常把一些他觉得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来完成,还听说他向别的经理推荐我。

    你看,这就是基本功的妙处。它不会有经天纬地的大用,往往和你当下所从事的工作并没有太大关联。但正是毫无关联的踏实基本功,为我赢来一个新人初人职场的基本尊严。当你还是新人的时候,没有人会拿着放大镜成天发掘你的优势,一个组织对于新人的全部期望,往往就是他能尽快达到平均水平,不要拖后腿。

    而基本功,捆绑上态度,会构成一块最初的职场敲门砖,像一个触发器,触动别人将平时对你的点滴认知,用一条评价串联起来:“这人特别不负责”或者“这人值得信赖”。

    大公司里,经常会说不要轻易地主观判断别人。可身在职场,又有谁不是这样做的呢?

    别人在没有时间去仔细地深度挖掘你的时候,就只能依靠触手可及的细节去判断。

    他们会想:“这个人连这么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大事就更难了。”他们也会自己推演:“哇,连这种鬼东西她都能背得滚瓜烂熟,可见做事扎实。”

    越是在低微小事上展露负责踏实的心态,越是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尽管大多数时候,低微小事实在“太小、太低微了”,你会担心即便一万次做得妥帖到位,也不会有人知道。可事实上,职场上没有人是瞎子傻子——别人不说,不代表不知道。

    这些细节是会堆积垒砌起来的,在别人心目中逐渐塑造出他们对你的印象,到了关键时刻,他们会第一个想到你。

我的一位前同事,她刚被招去市场部时只是小组助理。小组助理,意味着什么都得做,工作很琐碎,且因为“任务很杂”,其实没有什么个人发展的主线,能拓展的技能也很零散。 

我们部门对品牌的使用要求非常严格,小到一根铅笔的LOG0怎么标,大到会场的所有视觉设计标识怎么用,都有明确规范。那本规范手册是A4纸大小、《牛津词典》一样厚重的一本书,而那位助理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对照这本品牌词典,看所有产出的物料是否都严格遵循了规范。 

她开始接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谁也没觉得有什么差异。后来过了几个月,大家都开始变得“越来越懒”了,当手上有设计稿的时候,本来是应该自己翻开规范检查一下的,可是由于助理太“厉害”了,她只要扫一眼,就会告诉你“字体没用对”或者“这个图切得不符合总部要求”——有这么一本“活规范”在旁边,谁还会费心查死规范呢?更何况她太细致了,被她审核过的设计,真的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伴随着她所承担的品牌职责越来越重,那些相关的培训,也都会让她参加。她以自己都始料未及的速度,迅速培养了品牌方面的技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组实在太离不开她了,使得其他部门的人也都知道我们组有这么一个细致靠谱的“宝贝”,所以每当发生跨部门大项目的时候,大家都想把她拉进来干活。

    与其做着最简单的事情,埋怨着“好麻烦”“有什么意义”却不得不完成,反倒不如把这些基本工作看作对自己的修炼。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如果能把基本工作做好,至少能获得虽微不足道但实实在在的自信和权威,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变成你的专业话语权。

无论在气氛多么不好的公司,好用踏实的人,都是争抢的对象。当然,受到“争抢”、干活多的,到最后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公司团队间的差异,也属于无法控制的因素。唯一能够预测和把握的因素是,“好用”的人,总能得到机会去接触那些“更高级”的项目,从而累积相应的经验,这些将成为如影随形、任谁也夺不走的宝贵资产。

 

摘自《启迪与智慧》2019年总第3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