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孩,你可以不太乖

时间:2022-04-21

亲爱的小孩,你可以不太乖

李则宣 黄任之

 

有些家长觉得很欣慰,自己的孩子特别懂事。这样的孩子具备以下特点:拥有成人般的成熟和稳重,做事不逾矩,不任性,不哭闹。他们凡事不会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出发,总是尽可能地迎合、满足家长的意愿。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和讨好成人,常常成为很多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小孩。然而,孩子这样懂事真的是好事吗?未必!

 

懂事的孩子一般分两种。一种孩子在父母开明、有爱的教育下成长,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他们明事理,懂得合作。这样的懂事是良好教育促成的结果。

而另一种孩子,其懂事背后隐藏着压抑和讨好。以下三种情况可能会使孩子戴上“懂事”的面具:

1.在二孩或三孩家庭中,最大的孩子常会被家长要求做出表率”“让着弟弟妹妹。渐渐地,老大开始习惯于妥协、压抑自己的需求,以此来获得家长的称赞和关爱。

2.父母的离异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父母才会离开自己。因此,很多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被抛弃,从而迫使自己表现得更懂事。

3.一些父母在接纳孩子方面,是有附加条件的:你达到我的标准,我就喜欢你,否则我就不喜欢你了。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孩子只能通过满足父母期望的懂事行为,来讨父母的欢心。

 

孩子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懂事,其本质是心理发育上的揠苗助长,是成人对孩子的心理剥削。这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多不利影响。

1.负性情绪越来越多。由于不能辩驳,无法反抗,孩子压抑在内心的委屈、无助和痛苦等负性情绪,会越积越多,影响身心健康。当积攒的负性情绪超出自身负荷时,孩子可能会出现极端的情绪爆发,甚至伤人伤己。

2.不尊重自己的感受,自我价值感降低。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真自我假自我的概念。真自我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以自己感受为中心而构建,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假自我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以他人感受为中心构建,一旦感到自己的行为令他人失望,自我价值感便降到极低。

太过懂事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假自我”。在做事时总会束手束脚,听从大人的指挥,不敢逾越既定的规则。这将导致他们做事刻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3.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用懂事来讨好父母的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长大后,会因为害怕不被人喜欢,而去做一些讨好别人却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4.不敢做自己。太过懂事的孩子往往缺乏做自己的勇气。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人需要这种尽管被讨厌,但还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气,这样才可以逃脱无法做自己的羞耻感,获得真正的幸福。

歌手王菲在写给大女儿窦靖童的歌《童》中唱道:“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

孩子原本就该天真烂漫,不需要太乖,更不需要太懂事。让孩子释放天性做自己,才是父母养育孩子的基石。

当然,这并不是要父母纵容孩子的叛逆,而是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天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

首先,不压抑孩子的情绪,保护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一味指责孩子不懂事,要先给孩子的情绪表达留出空间,再教会孩子正确地处理情绪。

其次,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这种爱无需讨好,不必妥协。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允许他把事情搞砸。

再次,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言行,从言行去体察孩子的感受。同时,让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而父母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最后,面对孩子的不懂事,使用体验式引导。比如,孩子总是因为父母不买玩具而哭闹,说明他还不明白父母赚钱的艰辛。事实上,对孩子来说,他本来就对工作和赚钱没有概念。所以,如果父母总是以呵斥和命令的方式拒绝给孩子买玩具,他是不理解的。这时候,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体验一下工作的辛苦和赚钱的不易。

父母可以将孩子过时的衣服和不喜欢的玩具整理出来,然后和孩子一起在小区里“摆摊”,并让孩子充当卖家的角色,吆喝路过的行人来买。父母还可以将物品的价格标注得高一些,这样物品就不会轻易被人买走。经过真实的体验,孩子就能体会到赚钱有多不容易。这种体验式的引导,会让孩子主动理解父母,而不是在强化服从行为的过程中被动服从父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真正地懂事了。

 

摘自《大众健康》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