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思索爱提问,放弃从政跳“农门”

时间:2018-10-12


                          王世虎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来,因父亲调到平汉铁路局工作,他随之迁到武汉。

    15岁的袁隆平,正在博学中学(1952年,该校更名为“武汉市第四中学”读书。那时的读书条件很艰苦,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校严谨的治学风格,让袁隆平受益终身。

    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每次起床铃一响,老师就出现在宿舍里,手里拿着一根竹片,掀起那些还在睡懒觉同学的被子,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锻炼。几年下来,不仅让袁隆平养成了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更练就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

    “母校对英语要求很严,其他课程不及格可以补考,但英语不及格就得留级,所以,同学们对英语可不敢马虎。”袁隆平说。现在出席各种国际学术活动,袁隆平不带翻译,也能熟练地与外国学者交流。袁隆平常说:“这是在母校博学中学打下的底子。”

    袁隆平在学习中特别喜欢思索和提问。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 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1董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上小学时,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机勃勃的草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时,尽管父亲袁兴烈希望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19岁的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并入西南农学院),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摘自《少年月刊》2018年总第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