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质疑

时间:2019-09-04


黄建军

 

    前段时问,福建一名8岁小学生质疑二年级语文课文《羿射九日》前后矛盾,前文刚提“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后文却说“神箭手羿……蹚过十九条大河”,引发大家的热议。很多网友为这个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教材的男孩点赞。6月14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将研究修改。这个8岁小孩的勇于质疑和人教社的积极回应,让我看到了教育[作者在面对孩子质疑时所应该持有的一种积极态度——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应该善待学生质疑。

    一、善待学生质疑,就是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我们都知道,爱问“十万个为什么”是儿童的天性。入学前的孩子总是好问、敢想、敢说。人学以后,孩子们的求知欲、想象力却慢慢消失了。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是成人的一些固有标准抑制了孩子们的独具一格与别出心裁。

    曾经看过一个“绿色太阳”的故事:一个低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上画了一幅风景画,画中太阳被涂成了绿色。老师走过来,纠正他:“太阳是红色,赶快改过来!”这是一位对教学工作非常负责的教师,她关心孩子的学业,面对绿色的太阳,她觉得不能不指正。而被指出“错误”的小朋友,却质疑地问:“老师,太阳为什么一定要是红色的呢?”他说:“今年夏天太热了,我希望太阳像大树一样是绿色的,这样就凉快了。”这就是孩子的童真、童趣与异想天开。看似有悖常理常情,一经孩子诠释又变得合情合理。

    像这样不唯师、不唯上、敢于质疑、善于想象、能用自己独特视角看世界的孩子,在幼儿、小学阶段,何其多也。为什么长大后却慢慢习惯于人云亦云,习惯于随大流走,习惯于盲目执行而不多做思考?这是因为他们曾经一次次的“异想天开’’被打压、被训斥、被嘲弄。慢慢地,他们不再思考更多方式、更多角度、更多可能性。于是,他们的思维一步步固化,形成定势,变成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这样逐渐丧失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谈到中外学生差异时,曾不无遗感地说:“中国赴国外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创造性相对要差一些。”今后如何避免这个“差一些”?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善待学生质疑。我们应坚信,呵护影响学生一生的求知欲、想象力、自信心等健康品质,远比暂时传授某些固化的知识重要得多。

    二、善待学生质疑,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力”的提升

    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个体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挖掘、激活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是让学生主动、和谐、终身发展的动力之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明确提出,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目标,需要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着力。而其中,“自主发展”是最为基础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一个具备自主发展品质的人,不会依赖、懒隋、被动。而一个缺乏质疑精神、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人,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总是依靠外在的力量来督促、提醒、推动,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其内生力量是不足的。因此,我们要善待学生质疑,让学生成长为具备“自主发展”内驱力的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篇《小马过河》的课文:小马需要过河,却不知河水是深是浅。小马问老牛,老牛说河水很浅,刚没过自己的小腿。正要过河,树上的松鼠拦住它。松鼠说河水很深,同伴被淹死了。小马疑惑了,折回去问妈妈,妈妈鼓励它自己尝试,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结果小马尝试后发现,河水不深也不浅,于是顺利过了河。

    故事中,小马昕到老牛和松鼠的不同答案,困惑了,质疑了。面对质疑,妈妈耐心点拨和鼓励,引导小马自己解决了疑惑。倘若小马妈妈不能善待小马的质疑,或包办、代替,或斥责、批评,那就会失去培养小马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契机。由此可见,善待学生的质疑,需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并给予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经历挫折,哪怕方法、路径是幼稚的、匪夷所思的,也要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觉地发现问题、思考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三、善待学生质疑,需要教育者的胸怀、功底与智慧

    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需要教育者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扎实的教育功底以及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智慧。

    首先,需要教师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民主平等的作风,不怕学生挑战课堂、挑战教师。我曾多次接触新的班级,每当师生第一次交流见面时,我往往会让学生猜:“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热情激励:“认真听讲、诚实守纪、积极动脑的学生老师都喜欢,但老师最喜欢的是‘敢问敢答’的学生,即使‘问错答错’的学生也喜欢。”以此消除陌生感和戒备心,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问,轻松自如地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这种需求,面对学生质疑,就会不急躁、不讽刺、不嘲笑。无论什么问题,都不会轻易否定,也不会漠视敷衍,而是认真、耐心地倾听,坦诚地交流。教师如果出错了,能勇敢地认错,为学生树立求真的榜样。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无法解答的,可鼓励学生通过寻找资料、看课外书等方式去探求答案,激活孩子的探究兴趣与对真理的向往。

    其次,需要教师拥有过硬的教育功底以及长期积累形成的教育智慧。如今,置身于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面对视野更加广阔、思维更加活跃的学生,教师应当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更灵活的教学机智以及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与引导的调控能力。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要有能力、有方法引导学生“小心求证”。教师静态的“一桶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成长的需求,而需要成为源源不断、与时俱进的“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因此,教师必须乐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实践、不断积累,沉淀出足够的教育智慧,才能游刃有余地随机应变,随时准备为学生的质疑提供有价值的点拨与有力量的指导。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会更加善待学生的质疑,助力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发展。以上便是这个8岁小孩带给我的教育思考。

 

摘自《湖南教育》2019年总第10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