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理咨询中的“助人自助”

时间:2021-08-04

其实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四字原则,大概是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以为助人自助的意思是“心理咨询既是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这样的理解持续了好多年,直到后来真正接触到心理咨询的技术之后,我才理解“助人自助”的意思是指“帮助来访者自己帮助自己”。
    所以,在之后的心理咨询中我一直秉持着这句话——我要帮助他,让他学会帮助自己——但是最近发现自己好像又错了。

    “助人自助为何还是不顺利
    工作以后我也是接过不少个案的,虽然开始都是一些相对简单的发展性问题,但是每次做咨询时也都会很紧张、焦虑,会不断思考这个来访者是什么问题,他的问题我可以帮他解决吗?不知道他在做完这次咨询之后觉得有收获吗?他会不会觉得这次咨询是没有用的?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一个又一个咨询,又结束了一个又一个咨询。当然脱落的个案也有不少,那种挫败感让我不禁思考,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我一直在很用心地帮助他呀,为什么还是会脱落呢?
    然后我就开始复盘。某A来访者出现了感情危机,当了解了她的感情经历后,我开始替她着急,看到她一次一次地忍不住哭泣,我迫切地想要帮助她脱离这段让她痛苦的感情。在几次咨询后,我发现以我的经验或者说是认知有点帮不到她了。
    B来访者因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导致情绪出了点问题,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立即开始用我擅长的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寻找自己错误的认知,然后与错误的认知进行辩论,让他认识到有哪些可以替代的正确认知,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我觉得自己有的是耐心,可以慢慢帮他。但经过努力还是没有太大的效果,或者是效果仅仅持续短暂的时间。可是当我认真复盘后,我觉得自己没啥问题啊,在很用心地帮助他呀,不仅仅是告诉他有哪些可行的办法,还告诉他自己需要学会的办法。
    当我把我的困惑告诉了其他咨询师时,他问了我一句话: “你觉得心理咨询起作用的是什么?”我突然陷入了思考,是来访者?是咨询技术?是经验?他问我:“为什么来访者遇到了问题不去找父母?”我说:“是因为可能导致他们问题的人就是父母。”他又问我:“那为什么不去找他们辅导员,或者其他没有导致他问题的朋友,而选择来找你?”我说:“可能是因为觉得还是不安全吧。”他说:“对,是的,因为你是心理咨询师,他跟你在一起讨论问题时形成的那种关系,让他觉得有安全感。但是你想要帮助来访者的着急的情绪让这种咨询环境变得紧张了起来,所以你的来访者也会紧张,进而让他害怕面对自己的问题。”

    助人自助”需要先提供个安全的环境
    是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的环境中会觉得安全,因为在这里,有愿意接纳他一切的心理咨询师,在这里,保密原则可以让他畅所欲言,无论是生活中好的还是不好的地方,他都可以无所顾忌。那种放松、安全的环境让他尽情地倾诉,在倾诉的过程中,释放情绪,放松压力。而我那种迫切想要帮助他的想法不仅表明了对来访者的不信任,还因为自己焦虑的情绪打破了这种氛围,让整个咨询环境变得不安全了,让来访者觉得自己的问题是会让人感到焦虑的,进而会让他更加不自信。
    我才明白,原来“助人自助”我虽然理解了,但其实只做到了前面一部分,就是只想着去帮助他,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去帮助自己——而让他在安全的环境里尽情倾诉自己就是他在帮助自己的过程。

后面的咨询,我不会再在开始的时候去考虑我这次到底能不能帮到他,也不再想怎样去帮助他,我在进咨询室之前会告诉自己“我的来访者今天会在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里尽情地倾诉”。然后带着微笑走进咨询室,无论来访者多么的着急、难过,都认真听他倾诉出所有,然后接纳他的任何情绪。果然,之后的每一次咨询,我都会感到来访者是很轻松地离开咨询室的,然后轻松地再次进入咨询室,而我也是前所未有的放松。

    相信每个来访者都是有力量的,就是“助人自助”
    经过这次经历,我又重新思考了以前学到的句话, 每一位来访者都是有力量的,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要想让来访者很好地解决问题,作为咨询师,首先要坚信这句话,他们自己本身就是有能力去解决的,咨询师更多是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其次,咨询师需要引导来访者尽情地倾诉自己的事情,无论是经历还是情绪,尽情释放即可,就像我们高中时遇到不会解的数学题,想要让同桌帮忙解答,在你问出使自己受阻的解题思路时经常会恍然大悟的感觉,来访者释放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自我治愈的过程。
    最后,咨询师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抱着急于帮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心态,这样不仅仅会给自己压力,那种迫切解决问题的心态无形当中也会形成一种紧张的气场,使得来访者在这个气场里感到紧张无措。所以咨询师可以做的是带着轻松的心态进入咨询室,认真倾听来访者的倾诉,并相信来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来访者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摘自《心理与健康》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