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小学生抑郁和心理危机筛查?

时间:2022-05-27

如何做好中小学生抑郁和心理危机筛查?

张建新 童永胜 钟慧

 

根据《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全球约超过16亿青少年的学业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10-19岁的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障碍。国内学者相关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也面临相似的困境和挑战。疫情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所造成的冲击,加之他们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担忧,导致许多青少年出现了抑郁、焦虑、恐惧的心理。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都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那么,在国家级行动下,如何做好中小学生抑郁和心理危机的评估和筛查,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呢?为此,我们专访了三位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专家老师: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心理测量学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擅长: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验以及社会心理学。

童永胜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副主任。擅长:自杀预防与研究、心理危机干预。

钟慧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部分 怎样科学地开展中小学生抑郁筛查

心理与健康:中小学生抑郁筛查是什么?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测评? 

 张建新:专业的测评要遵守两项基本的标准:一是专业标准。用于普测或筛查的测验工具对于测验对象具有特别的敏感性,要求测验对象与测量工具常模人群保持一致性,不可用于异质人群,比如不能将成人用测验工具用于儿童青少年人群。二是伦理标准。心理测验工具使用者必须遵守测验伦理的指导。测验伦理的第一要务就是任何测验的使用都不得对受测者造成伤害;使用心理测验是以提升受测者的福祉为最终目的。

中小学生心理测评是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绝不是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总之,第一,不能在心理健康状况的普筛过程中使用临床心理测评量表;第二,不能将心理测评结果作为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诊断指标;第三,要将结果异常的学生转介给具有专业资质的精神科医生,让他们作进一步的判断和处理。

 童永胜:首要的是明确测评的目的。目前现行的抑郁量表更多的是一个定量的评估工具,它并不能够明确诊断个体是否有抑郁症。而关于情绪问题的测查,国内外的共性成分大于文化特殊性的成分,因此,对于国际通用量表的使用还是要尊重通行的规则,遵循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的来讲,中小学生抑郁筛查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测查目标选择合适的工具筛出抑郁阳性的人,排除阴性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小学生抑郁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急需及早的识别,给予合理的干预,才是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最近网上有比较多关于反对中小学生抑郁筛查的声音,这让我反而更加警惕。也许他们并不是担心抑郁筛查给孩子造成什么结果,更担心的是如果把自己的孩子筛查出抑郁症倾向后会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这种对抑郁症的社会歧视和病耻感才是更令人担忧的。

 钟慧:首先,在给中小学生做抑郁筛查之前,需要所有的相关人员都要知情。要知道筛查出来量表中的抑郁症状意味着什么。如果发现抑郁分数比较高,第一步需要专门的一对一的访谈,来明确这个孩子是否真的有抑郁症的可能,或者是不是真的会导致自杀危机。而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测评结果就决定这个孩子有抑郁和自杀的风险。

其次,施测前要和家长有一个知情同意的过程。这需要有一些沟通技巧,避免家长因为筛查而觉得可能会伤害孩子或者真的调查出抑郁症状而产生病耻感。同时必须是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能因为筛查给家长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最后,给中小学生施测时,应明确告知是做基本的心理评估。对于量表是否进行本土化的语言描述,是否符合施测对象的理解水平等都需要综合的考虑。且测评之后要给孩子一个专门的时间解答他们的疑问,避免给孩子们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心理与健康:如何科学解释心理测查结果,避免给中小学生抑郁患者带来二次伤害?

 张建新:第一,施测方要严格遵守测量伦理,测评的最终和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任何有损于这一目的的施测,都应该严格禁止。应该在学校层面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要聘用心理测评专业人员,共同商讨和设计施测的心理测量问卷,共同确定施测流程、测评结果反馈规则、测评结果使用范围和权限等。只有相关伦理问题得到妥善安排和审查后,才能进行心理测评的施测过程。

第二,在测验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选择科学性和针对性强、且具有权威性的心理测验。要考虑如下诸多因素:如测验类型、适用范围是否适合本校的使用;测评条目语言和陈述方式是否适合本校的学生;测评常模参数是否适合本校学生等。另外,最好选择那些能够进行追踪测评、具有多项测评指标、测查多项心理健康特征的测验,这样的测评会达到一举多得的结果,减少测评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干扰,并减低学校进行测评的成本。

第三,在测验实施过程中,严格把关事先填写《学生家长知情同意书》、告知学生测评说明,并坚持进行测验后脱敏等流程。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测评,重要的是要知会学生家长,并要求家长、班主任教师和学生三方都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允许学生有权随时退出测验。

第四,严格管理测验结果,测验结果只能在事前规定的有限范围内使用。心理测评结果,无论是学生个体的结果报告还是班级的团体报告,只能允许事前规定的有权限的人员进行查阅和使用,其他人员不经允许不得使用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

第五,最为重要的是要让施测方牢记,测验本身不是目的,测验只是达成目的过程中的一个工具。测验结果被用于提升学生们的福祉,才是测评的最终目的,要让学生及其家长等从接受测评中得到更好的学业发展和更幸福的家庭生活。心理测评的施测和反馈过程也应该成为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建立更为密切联系的过程,真正为儿童青少年搭建起一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让他们在其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更为健康快乐地成长。

 童永胜:首先,在做抑郁筛查前,有关部门要想好怎么使用。对于测查结果要符合伦理的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不能给孩子贴标签。

其次,对于筛出了阳性的学生,学校应该跟进实施一些人性化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比如为进一步排除、确诊等提供相应的精神科求医资源,建议及时就诊。

最后,我们不应该害怕筛查,也不能乱用筛查,更应该是要把筛查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宣传结合在一起。学校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科普教育,包括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等。

 钟慧:对于测评结果的解读,施测人员的专业程度非常重要。哪些需要专门的一对一的访谈排查出需要干预的人群,这些都需要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储备。同时,注意测评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应该有一个专人专管,不能随意把测查结果公布给其他没有心理学经验的人。

此外,应注重和家长充分而有效的沟通。对于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段来说,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一个支持系统。要让家长对测查结果有足够的了解和知情,和家长进行访谈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家长情绪的稳定。

 

第二部分 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生命安全的守护人

心理与健康:自杀危机筛查会引发负面效应吗?中小学生自杀风险评估与识别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童永胜: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自杀危机相关的询问会诱发自杀。甚至假如这个孩子有自杀的想法,合适的询问反而是有助于降低他的自杀风险的,那是因为让这个孩子感受到被关爱、被接纳。

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成年人的自杀风险的筛查和评估,我更主张先用一些简单的题目去评估,如果发现这个人可能高危,这个时候一定是要用人工的带着温度的互动式的访谈进行筛查。有的时候因为这种人工的互动式筛查,它不仅仅是个筛查,它更多的是传递一种关心、温暖,这种方式能够给被访谈的人带来理解、共情和支持。在选择一个合适的量表时,还要考虑的是怎么取一个合适的临界值,这涉及施测成本、个体有无创伤等。

 

心理与健康:从文化视角来看,如何有效开展中小学生生命教育,避免极端事件和死亡悲剧的发生呢?

 童永胜:首先,对于中小学生来讲,要更多地强调生命至上。命比什么都值钱,这是第一位的。小学生有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冲动行为,尤其是小男孩,很多事情就比较喜欢冒险,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去跟他讲安全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后果,应该让他们意识到这些危险。

其次,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讲,很多时候可能会出现迷茫。据我所知,很多青少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未来能干什么,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这个似乎都是一个共性的问题。那么这些方面可能也需要我们在做心理健康科普教育的时候,提到如何激发青少年正确地看待自己当前的困惑,或怎么尽早地摆脱这种困惑等。

最后,合理看待奋斗的价值,平衡物质与精神的需求。鼓励积极正向的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没有重来的机会,只有拥有生命才能完成精彩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生命,很多东西都是空的。因此,怎么看待成功,我们未来应该追求什么,怎样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这些方面都应更多地加强宣传和教育。

 

摘自《心理与健康》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