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孩子过早上学危害多

时间:2022-12-30

欲速则不达,孩子过早上学危害多

王瑛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的快与慢,并不能决定终点的赢与输。按自然规律行事,给孩子打下身心健康的良好基础才是关键。

 

家庭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让孩子过早上学,不是帮孩子,而是害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六岁孩子的接受能力、语言表达力、注意力、认知能力,生活能力及体能等,已经具备了学习知识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可以初步适应集体学习生活。可是,有的家长片面理解“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产生“抢跑”意识,让不足六岁的孩子过早上学。这种情况在农村更加普遍。

家庭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让孩子过早上学,不是帮孩子,而是害孩子。

心理学研究显示,不足六岁的儿童,普遍具有以下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第一,独立性差,模仿性强。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看见别人乱跑也会跟着乱跑,不听大人的指令。上课容易分心,身边有一点动静就马上开始躁动,有些孩子甚至会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地跑来跑去。

第二,行为受情绪支配。常常因为一点小小的不愉快而与小伙伴发生冲突,严重的还会大哭大闹或长时间情绪消沉。

第三,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思维依靠动作和视觉,只能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难以对结果进行预判。

第四,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不足六岁的儿童大多不具备空间概念,比如不分左右;很难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比如不知道白菜、西红柿、茄子、苹果、橘子、香蕉中,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第五,心理状况不稳定。不足六岁的儿童对别人、对自己、对事物没有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如自律性较差、害怕与陌生人接触等。

第六,情商较低。因家庭环境不佳,比如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情绪不稳定、长期与父母分离等,孩子难以获得安全感和亲情的滋润,自信心往往不足,难以适应学校生活。

 

地基没打牢,建成的高楼大厦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逼迫孩子过早上学,必然没有好结果,就像地基没打牢,建成的高楼大厦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欲速则不达,孩子过早上学危害多:

第一,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在身心严重不适应的情况下被迫学习知识,不仅学不进去,还会大大磨损想象力,使孩子的主动学习变成被动学习,学习后劲减弱,难以形成创造力,大大限制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让孩子对学校失去期待感。由于身心发育不足,孩子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甚至会被歧视或被欺负,导致孩子对学校心生恐惧。

第三,刚刚上学就出现厌学情绪。由于心智发育不足,孩子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字慢、记不住、不会做作业等学习障碍问题;加上家长、老师不了解问题的根源,误认为孩子不认真、不听话、习惯不好等,进而指责、嫌弃孩子。对问题严重的孩子,有些学校让家长陪读,或者不让孩子参与分组活动,不给孩子安排同桌,不让孩子参加考试,等等。这些特殊待遇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另类,只要一想到学校和学习就会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从而导致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形成。

第四,出现心理问题。由于身心发育不足,加上学习压力不断加大,有学习障碍、不被同学和老师接纳的孩子,慢慢会被边缘化。长此以往,一定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参加学校活动的适应性会越来越差,学习越来越吃力,情绪和心态也会越来越糟糕。

我在咨询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有的被医院诊断为孤独症,有的被诊断为抑郁症,还有的被诊断为多动症。其实,这些心理疾病的早期,只是“实际年龄与感觉神经发展和心理发展不符”的问题,却因长期得不到重视而发展成了心理疾病。对此,家长朋友们一定不要掉以轻心。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玩耍比学习重要、体验比说教重要、户外活动比室内活动重要、讲故事比玩手机重要、陪伴比“放羊”重要、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的快与慢,不能决定终点的赢与输。按自然规律行事,给孩子打下身心健康的良好基础才是关键。

家有不足六岁的孩子,家长别忙着送他进学校,应该花一两年时间做好以下工作,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为孩子上学做好准备。

第一,加强感觉统合训练。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获得充足而多元的感官刺激,不断开发孩子的潜能。家长要多陪伴孩子,以游戏和运动的方式,刺激其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平衡感、稳定感的发育。这样的训练,每天累计时间不能少于3小时,可以分多次完成,每次不能少于半小时。运动强度的标准是:运动后,心跳要达到110/分钟。

第二,鼓励孩子做家务。要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不管孩子做得有多么不好,都不要打击他。孩子的生活越自理,心理上就越独立。坚持下去,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社会适应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第三,陪孩子阅读,给孩子讲故事。阅读和听故事,可以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重趣味性和持续性,不能让孩子把阅读和听故事与痛苦和无聊联系起来,否则适得其反。

第四,接纳和包容孩子的“笨”和“慢”。陪伴孩子时,家长要少一些指责和挑剔,多一些肯定和指点,要善于用心去感受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高效地成长。发现孩子有了进步,家长要及时鼓励、表扬,特别要重视孩子的优势培养,让孩子有力量做自己。家长要认识到,幼稚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成长规律使然。

父母能从容地接纳和支持孩子,会让孩子看到希望,给孩子满满的自信和勇气,自然就能在人生的长跑中活出自己。

家长切记: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玩耍比学习重要、体验比说教重要、户外活动比室内活动重要、讲故事比玩手机重要、陪伴比“放羊”重要、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

 

摘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29